高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分析
教育論壇
作者:董春平
摘要:高校體育與健康教育有著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的身體水平,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的重要任務。高校體育與健康教育應有科學的理論進行指導,因此不斷的轉變體育與健康教育的觀念,用科學的方法充分高校的教育資源,用新的理念提高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效果以成為了一個全新的課題。本文對高校與健康教育的新理念進行探討分析。
關鍵詞:高校教育 健康教育 終身教育
在21世紀,當代大學生已經成為中國建設的中流砥柱。而想要精力充沛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好的為國家的建設服務就要有著良好的身體。所以教育他們良好的掌握“體育與健康”的知識和技能就成為了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要務。通過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征求意見稿)》可以看出國家對體育與健康教育的重視。因此,通過高校體育與健康教育如何教育出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全麵人才,已成為了一個全新的課題。在現代教育中要不斷轉變觀念,引用新的教育方法,開拓創新,培養出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 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意義
以身體鍛煉為手段,以增強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的一項教育,是實行素質教育與培養德智體美全麵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全麵建設現代化社會的曆史進程中,高校體育與健康教育承擔著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任務。科學是第一生產力,而人的身體素質是提高科技文化文明的物質基礎。高校體育教育與健康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優秀的行為規範,健康的心理素質的重要手段,是高校進行素質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部分。現如今,各高校的體育與健康教育已全麵開展,在素質教育的全麵推行下,體育與健康教育作為高校全新的課程體係,將原有的、老舊的教育模式,教育體係替換以經破不容緩。體育教育與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健康,但是要轉變傳統的觀念,要以新的健康觀、體質觀最為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指導思想。立足於體質健康、心裏健康、社會適應能力與良好的生活習慣,體現人們對自身的基本關懷。高校體育教育要秉著以人為本的基礎原則,將人作為教育的目標、基礎、與主體,以適應學生身心健康的中心,全麵的建設與發展高效體育教育李奶奶,為學生身心的全麵發展而服務。
二、培養終身鍛煉的習慣
在1965年法國人保爾·郎格朗提出了終身教育,而與終身教育相反的即是“一次性學校教育”,即是學習與工作完全分開,沒有學習的連續性。終身教育在國際上已經成為了主導的教育思想,並對許多國家的教育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終身教育就是使學習和教育延伸到每個人的一生,讓每個人終身的去學習,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在終身教育的影響下,我國的體育健康教育也在逐漸發展,通過體育與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體育愛好、興趣、習慣,一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拓寬體育與健康教育改革的思路,體育教學不但要重視具體某一節課的生理效果,而且更加著眼於學生未來的發展,重視對學生健康方法、體育的鍛煉能力的培養,使他們能獨立的從事體育鍛煉、終身維護身體健康。在掌握了正確的鍛煉方法的基礎上,能夠在離開學校後繼續進行身體鍛煉[2]。人的是習慣是在生活中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體育鍛煉也是一樣的。一般來說,要形成終身鍛煉的習慣需要三個方麵的因素,即運動技能的因素、身心收效的因素、體育狀態的因素。所以,在高校體育健康教育中,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到發揮,在使學生良好的掌握基本的運動理論、運動技能的基礎上,讓學生對體育與健康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認識,對體育運動產生良好的情感,讓學生清楚的感受到體育運動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力,從而能夠經常的進行體育鍛煉,使其終身鍛煉的信念得以加強。高校教育作為人生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人們形成終身鍛煉的重要教育之一。終身體育鍛煉需要的是持之以恒,但是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養成終身教育的習慣需要怎麼做呢?首先,要用新的方式安排教學的課程,不能以以往的運動項目劃分課程。要以參與運動、身體健康、運動技能、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來劃分學習領域,並相互關聯的進行教學,構建成相互聯係的教學體係。其次,積極開展課外活動,為學生的體育鍛煉創造便利的條件。以組織體育競賽來培養學生鍛煉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體育行為及體育能力,增強學生以健康為中心的鍛煉思想。在高校教育中要將體育與健康教育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以多邊互動的方式在校園中形成良好的體育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