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教學論學科研究的反思
教育論壇
作者:李雯
摘要:作為一門研究教育現象與理論的學科,教學論自改革開放以來不僅得到了國內學者更進一步、更廣泛的研究與探討,也引進吸收了國外一些優秀的教學論思想以充實國內教學論的研究與發展。同時也因為國內外文化的差異性以及學者自身研究理念和出發點的不同而產生了一些新的具有爭議性的問題。通過對教學論當代研究中出現問題的表述與分析反思,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刻透徹的對當前教學論研究有了一個客觀的認識,並在今後的研究實踐中規避這些問題以促進教學論研究更加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教學論;課程論;理論;實踐;研究範式
一、理論方麵
(一) 關於教學論的表述的危機
我們都知道教學論是一門研究教育現象與理論的學科。如何用準確客觀的語言表述教學論。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做出了不一樣的表述。我們知道,在社會科學的表述語言中,有三個類型的風格,但是在一般社會科學的成果表述中,出於嚴謹性考慮,我們更多是選擇單一的科學語言表述,但是卻不能如一般自然科學中那樣簡明扼要,這就造成了社會科學語言的貧乏與無味。這種表述方式帶來的結果就是導致對於教學論研究的深化研究停滯不前。
任何一種現象的出現必有其原因。之所以教學論目前出現這種枯燥貧乏的表述方式,其主要原因一是研究對象的偏移,二是表述語言的缺乏。另一方麵,我們目前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論教學論研究上,偏移了正常的研究軌道。我們遠離研究對象而缺乏對教學生活的真實描述,缺乏新鮮語言的支持導致了對教學論表述所用的語言隻能是不斷重複已經用過的詞語。這種表述上的危機使得教學論在最初描述方麵就出現了重複、枯燥的問題。
(二) 對於自身主題和目的的含糊不清
教學論有一定的理論來源和實踐基礎,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正是這樣的特點導致了對教學論本質是什麼和該幹什麼沒有明確的界定。在教學論研究體係中,探討與追問教學的本質與規律,屬於其“形而上”的部分,它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探討教學的“本體存在”,也即“教學究竟是什麼”的問題。”誠然,這樣一種將教學論主題歸納為“本質探求”的論調有助於將教學論從僵化封閉的思維桎梏中解放出來,為教學理論的研究做好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同時也是防止教學論偏離“教學”範疇走向歧途的有效辦法。[1]
但是我們僅僅把教育學的主題認定為對本質的追求的話,不僅會導致認為教學論研究就是理論“勞動”從而遠離教育現實,還會因為理論對教育現實的過度修飾而使教育研究者失去對事實的認識和判斷,進而弱化其使命感和責任感。正是基於以上原因,“觀照實踐”的主題說法被提出,其目的就是彌補“理論探求”的不足。但是在實際研究中受到前人理論的影響許多人仍然對教學論主體所屬不是很明確,這就導致了教學論研究偏離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正確道路而偏向某一方向。
教學論研究目的是什麼?是追求自身的完善還是更好的指導實踐。不同的學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有不少研究者覺得,利用自身研究為教學實踐提供有效的指導和規範,這就是教學論研究工作的全部價值和意義所在。相應的,另一部分研究者認為,自身的研究是純粹“為他”服務的,而不是“利我”的。以此心態從事教學論研究,就會試圖把自身從研究中“超度”出去,把教學論研究當成與自身實踐提升無涉的活動了。這也是很多教學論研究者對自身工作和價值和意義的片麵定位。無論偏向哪一方都是對教學論目的的誤讀。教學論來源於實踐,通過理論基礎和一定理論指導,其最終目的還是要指導實踐,不斷完善實踐。
(三)對教學論自身的誤讀
由於教學論來源於教學實踐,研究教學實踐,又服務與教學實踐。所以導致了很多人認為教學論不需要太多深入的理論研究。也正是因為其實踐來源的特性,也使的很多人誤認為教學論就是“教科書的編寫”、“教學實踐經驗總結”的科學、“指導課程與教學實踐操作策略”等等。為了避免這種誤讀的再次發生,我們必須提高自身理論思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