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高校幫困助學工作中關懷意識的培養(1 / 2)

論高校幫困助學工作中關懷意識的培養

教育論壇

作者:王啟合 鄧娟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貧困生因經濟困難引發的思想及心理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幫困助學工作中進行關懷意識的培養變得尤為重要。本文從關懷意識的內涵,關懷者和被關懷者意識的培養三方麵入手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幫助師生更好地應對資助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關鍵詞:幫困助學 人文關懷 關懷意識

為了更好地幫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資助貧困生體係。這一體係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貧困生在順利畢業這一問題上的困難,在此過程中對貧困生的思想及心理問題也越來越重視。而關懷意識的培養是幫助貧困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走出貧困的有效途徑。

一、關懷意識的內涵及在幫困助學工作中的意義

關懷作為一種教育理論,諾丁斯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她認為關懷他人和被他人關懷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每個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需要得到人們的理解、接納、尊重和認同,因此關懷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的關係性。它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是兩個人中,一方付出關懷,另一方接受關懷。被關懷者接受他人的關懷後顯示他接受了關懷,這種顯示被關懷者認知,一個關懷關係就這樣完成。關懷意識也就是在這種關懷關係中產生。

幫困助學活動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環,因為它並不是一種單純的物質幫助,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的鼓勵,是一種育人活動。它通過解決實際困難,幫助學生改善現有的物質生活條件,鼓勵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回饋社會,在師生實際交往中促進學生生成高尚品德。所以這一過程僅靠學生單方麵的獲得或老師單方麵的付出都不能完成,必須以關懷意識為基礎,在雙方或多方的互動關係中才能得以實現。

二、教師在幫困助學工作中關懷意識的培養

教師是幫困助學過程中一個最重要的、最活躍的因素。他不僅擔負著執行資助的任務,而且還擔負著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職責,兼具資助者和育人者雙重職能。

(一)教師要平等地與學生交往。相對於其他學生而言,貧困生由於心理敏感、不愛與人交流,要想打開他們的心結,就必須以情感為紐帶,加強對貧困生的關注和情感投入,轉變觀念,通過尊重對方、平等對話,促進師生間的雙向溝通,才能消除他們對單向灌輸所產生的抵觸情緒,更好地幫助他們解決來自心理上的問題和困惑。如果關懷沒有深入內心引起共鳴,會讓貧困生覺得這隻是一種形式,進而引發學生的厭惡情緒。關懷者在表達自己關懷的同時,更應該去體會被關懷者的心情,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問題,用心去感受。情感關懷是一項長期工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

(二)教師要成為培養學生關懷意識的榜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在完成知識的傳授時,更應該去了解學生的需求,了解他們的困難,非選擇性、非功利性地接納學生,一切從學生的發展出發,肯花時間麵對學生,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指導。作為培養學生關懷意識的榜樣,不是隻要單純地告訴學生要學會關懷,而是要創造與學生的關懷關係,用自己的言行舉止進行身教,在學生從中受到了關懷之後,再來學習自己如何去關懷。在這樣的榜樣示範下,師生之間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情感,才能使關懷這一理論變得實際化,進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關懷意識和能力。

(三)教師在關懷時要做到情感與理智的結合。關懷者與被關懷者是以情感聯係在一起的。貧困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關愛,但就像母親不能無節製地寵愛小孩一樣,教師在助困過程中也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就是要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的有用之才。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所提供的關懷也應該是平等地、高尚的、健康的,不能因個人的好惡來決定感情的親疏,不能因其是貧困生就區別對待。特別在貧困生犯錯誤時,教師常常會就輕處理,不能做到一視同仁,這種隻感化不批評的方式既會助長貧困生的特殊意識,同時又忽視了其他學生的感受,隻會導致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降低,不利於教育工作的展開。將特殊性與一般性相結合,在情感教育的同時堅持理智的結合,才能保證關懷的有效性和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