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1 / 2)

論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

教育論壇

作者:李東洺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而深遠的現實意義,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範,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就其根本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是一種傳播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而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則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目標、內容和方向。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著中國曆代優秀的人才,有著極高的教育價值。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麵臨新的環境、新的挑戰,需要我們提出新的教育方法,而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輔以校園文化、課程改革、社會實踐等宣傳途徑,將會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1.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

1.1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愛國主義情感的形式具有持久性、穩定性、連續性、承傳性、爆發性、深刻性、肯定性。愛國主義情感已滲透在祖國的物質文化、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中,並對社會曆史的發展以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青年人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擔,強大的愛國主義思想有利於使他們團結在一起,為祖國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更有利於他們形成新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鄭成功,戚繼光等愛國英雄的愛國主義思想也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2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新一代的青年中許多人是在父母的寵愛下成長起來的,隻知索取不知付出,動不動便對社會不滿,怨老天不公,缺少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啟迪人們將為國為民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值得當代大學生學習,不但要有強烈的愛國義情感,更要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體現出對祖國、對人民、對社會的一種責任。

1.3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崇高的道德情操是照亮生命的長明燈,更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恒久力量。然而,當代大學生缺少了些許的道德存在感,大多數都以自己為中心,缺少仁愛和感恩的心,使得青年人這個團體的道德水準每況愈下,歸根結底還是文化水平低,道德素養差。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曆史,在傳統文化方麵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所以說,通過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善這一現狀的不要手段和必經之路。

1.4有利於培養大學生頑強的意誌力

堅強的意誌品質是克服困難,完成各種實踐活動的重要條件:是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證。堅強的意誌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特別是對於處在青年時代的大學生而言,是極其重要的。而許多傳統文化中的人物事跡都是大學生提升意誌力的榜樣,所以,通過傳統文化的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繼而,提升意誌力。

許多大學生畢業之後都比較輕浮,不能安心的在崗位上工作,始終覺得自己強與別人,比較自傲,所以無法在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成績,而傳統文化在愛崗敬業方麵也有很多影響,正好能夠對大學生進行此方麵的教育,從而在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