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語文教育漫談(1 / 2)

大學語文教育漫談

教育論壇

作者:舒穎

摘要:麵對目前大學語文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應該從教師隊伍建設,學生態度的轉變,教材編寫以及教學評價體係的創新幾方麵入手進行改革,真正實現大學語文應有的效用,切實提高大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體悟到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實現語文教育的初衷。

關鍵詞:大學語文 改革 文化素養

當前,大學語文課程普遍不為老師和學生所重視,認為可有可無,與大學生所學專業課比起來,缺乏工具性與實用性,許多學生認為學習大學語文課程是在浪費時間,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教授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師隊伍也存在諸多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就導致大學語文這門課程成為“雞肋”,逐漸被邊緣化。而在今年年初,教育部下發通知,在高校必須開設大學語文課,要重視國學的教育。這一重大轉變促使大學語文課程必須作出改變,真正實現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散發出語文課程的獨特魅力,並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所接受。

如何凸顯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的差別,形成成熟的教學方法與規範,如何真正發揮大學語文的有效性,改變評價體係,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第一,關於教師隊伍問題。在教學中,“教”無疑是教學的中心環節,沒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一切都是空談。但目前在高校中,大學語文是公共課,沒有老師願意教,在不少老師的觀念當中,教學和科研水平不行的老師才會被要求去教授公共課,所以,許多教授大學語文的老師都是兼職或者非專業課教師,他們並不致力於對於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的深度鑽研上,隻是以此作為跳板,在此心理基礎上,就難以有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方法落後,延續中學語文的教學方法,簡單的分析課文,沒有創新思維,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這些都是教師隊伍水平不高帶來的問題。所以,要想真正發揮大學語文的有效性,首先應該從教師隊伍入手。要重視培養一支專業的大學語文教師隊伍,增強成員的力量,提高語文教師的文化素養,增加專家型教師的比例,切實解決教師資源匱乏的問題。據調查,在某些高校中,在安排中文係的教授講授大學語文課程之後,許多學生表示了對這門課程的認可。所以說,擁有強大的師資力量是上好大學語文課的前提條件。

第二,關於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與許多大學生的專業比起來,學語文貌似太缺乏實用性,因為語文畢竟是一門見效慢的學科,往往需要我們長期甚至終身學習,所以許多學生放棄學習語文,轉而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見效快,實用性強的課程上,比如英語等。有些理科生在沉浸於文學名著的閱讀與欣賞時,甚至有一種罪惡感,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在不務正業。另外,由於教師教授方法單一,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對語文的認識始終停留在中學語文的水平上,產生厭煩的情緒,所以不願意上課。沒有了學生的認可和支持,大學語文如何能存活下去?我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明確大學語文教育的重要性。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文學名著不閱讀不欣賞的人,等於高度近視的人不戴眼鏡。”大學語文是用文學的藝術形式,以情感育人,它有助於學生去體會文學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和體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陶冶性情,可以說是我們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的精神支柱。大學語文應該擺脫以往中學語文教育的弊端,因為許多學生對語文的認識存在誤區,他們被高考嚇怕了,應試心理導致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失去了興趣,認為語文是枯燥無味的。而大學語文必須帶領學生從這種誤區中走出來,讓他們重新認識語文,重新認識我們祖國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化,體會其中的魅力,真正發揮語文陶冶人性情的作用。大學語文應該重視學生聽說讀篇寫能力的培養。許多大學生畢業,連一篇通暢的文章都寫不出來,語句不通,錯別字連篇的情況普遍存在。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許多人也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意思。更別提名著閱讀,美文鑒賞等高層次一點的語文素養了。尤其是一些理科生,他們整天沉浸在數學公式,計算機語言的研究當中,中國語言文化嚴重缺失,這是作為一名中國人的悲哀。隻有學生以一種全新的,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對大學語文的學習當中,擺正態度,才能賦予大學語文課程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