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行組織者與中學語文課堂導入(1 / 2)

先行組織者與中學語文課堂導入

教育論壇

作者:閆亦嬌

摘要:課程導入是一整堂課程至關重要的一環。目前的中學語文課堂導入教師通常用的方法有設置情境法,溫故知新法,多媒體運用等等。好的課程導入會使學生迅速進入本節課的學習狀態,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整堂課中,使整堂課順利的進行下去。中學語文課堂導入是一門藝術,應用好這樣一門藝術可以喚起學生心中已有的知識,自然地與新知識進行嫁接。美國認知派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提出的先行組織者策略就對我們的中學語文課堂的導入有很好的理論指導作用。本篇論文主要闡述了現階段中學語文課堂導入的現狀及該理論對中學語文課堂的導入有怎樣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先行組織者 中學語文課堂導入 語文知識搭建

一. 中學語文課堂導入現狀

目前,在我們的中學語文課堂導入中,教師最常用的方法是設置情境法。教師通常通過播放和本課程相關的影音作品,讓學生身臨其境;或是精心設計一段小品劇,讓同學參與進來,迅速的活躍課堂氣氛;或設置疑問或構建懸念,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等。從表麵上看,這樣諸多種的設置情景法確實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氣氛。但是,這裏不得不拋出一個問題就是,中學語文課堂導入到底應該起到什麼作用,隻是調動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就足夠了嗎?既然是這樣,課堂導入這門藝術豈不是很簡單?所以,我們要針對中學語文課堂導入的現狀進行較為深入的思考與探究。課堂是讓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課堂導入的真正作用應該是把即將要學習到的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的就隻是進行很好的嫁接或順承,課堂導入是新舊知識間的一座橋梁,每一節課程的課堂導入都為學生的知識體係搭建一步階梯,是學生整個語文知識塊連接起來的鏈條。目前中學語文課堂導入存在的普遍問題是,教師往往注意到了要在一堂課真正開始之前把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但是,這樣的想法似乎過於表麵化,沒有深入到課堂導入的實質中。教師在構思課堂導入之前應該考慮到,設計出的這10分鍾左右的課堂導入,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是否能提供一定的信息或線索,喚起學生心中原有的知識。而即將要呈現的新知識與學生原有的舊知識有什麼樣的關聯,是上位關聯還是下位關聯,或是相關關聯。認識到新舊知識關係之後,還需進一步思考的就是,課堂導入的這座橋梁起沒起到很好的過渡作用,在課堂導入中提供的知識性材料的難度過高或過低都無法在學生心中搭建完好的語文知識體係。所以,語文課堂導入是一門藝術,這隻有10分鍾左右的藝術,卻要求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有很好的掌控課堂的能力,和搭建語文知識體係的能力。運用好這10幾分鍾的藝術,對於完備學生的語文知識,梳理語文知識的邏輯體係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 理論應用前提:語文知識體係的構建意識

上麵提到,在設計中學語文課堂導入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心中原有的舊知識,以及即將呈現的新知識,這樣才能為下一步怎樣在課堂導入中做好嫁接工作提供前提和基礎。但是,目前中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又一個普遍的現狀就是,我們似乎並沒有構建一個完備的成邏輯的語文知識體係,王榮生在其著作《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中便滲透出這樣的觀點:“可以這麼說,凡是高中‘教’的語文知識,初中都‘教’過,凡是初中‘教’的語文知識,小學都‘教’過。”①“一個‘比喻’從初一一直‘砸’到高三。”②沒有完備的語文知識體係往往會造成一個現象就是,學生在落下幾堂語文課之後,當他再次坐進語文的課堂中,依然能跟得上課程內容。其實,我們的語文知識是有一套“八字方針”的,即“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這是我們語文知識當中的基本知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但是在這個概括性概念的背後卻滲透著極為豐富的語文知識體係,也是目前中學語文教學中往往被教師忽視的真正的語文知識。2000年國家教育部頒發的《語文課程標準(試用本)》中就明確規定“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係統和完整”並指出要“淡化知識”、“淡化技能”,在整個《新課標》中不再出現“語文知識”、“語文技能”等語文課程中的專業術語。這也是造成中學語文教師忽視語文知識體係構建的原因之一,造成了我們的語文知識沒有完備的邏輯框架,也就導致了上述的學生落下語文課之後回來能跟得上的現象。這和有著嚴密知識邏輯體係的理科科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中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形成構建學生語文知識體係的意識,有了這個意識才能從本質上設計中學語文課堂的導入,在每一次的課堂導入這一環中搭建好這座知識銜接的橋梁,逐步使學生形成成邏輯體係的語文知識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