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夢的感召下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論壇
作者:鄧紅星
摘要:至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複興之路》展覽時,號召全黨同誌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明確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以來。各界都在為中國夢奮鬥。本文嚐試通過對中國夢縱向與橫向的研究比較,提出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觀教育。
關鍵詞:中國夢;民族複興;曆史文化;價值觀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複興之路》展覽時,號召全黨同誌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明確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他深刻指出: “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中國夢是在經濟全球,政治多元化的國際語境下提出的。各國利益高度融合,不同地區都有自己的遠景規劃。太平洋彼岸有曾孕育出世界上有名的“美國夢”。在金融風暴席卷之下,懷揣夢想來到美國的人們已沒有當年的熱情。在亞歐大陸的另一端,歐洲正進行超國家共同體的嚐試,並催生出一個“歐洲夢”。遺憾的是,歐債危機爆發以來,對“歐洲夢”的質疑越來越多。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也經曆了不同的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就開始了為民族的獨立與民族的複興而探索、奮鬥的中國夢。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直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的獨立。這是尋夢時期。新中國建立後開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昔是追夢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改革開發直到習總書記參觀複興之路時提出中國夢正是圓夢時期。
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的講話中,明確提出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之基本內涵。聯係當代中國實際,將中國夢的這一基本內涵解析開來,可以說其在體係架構上又是由政治大國夢、經濟強國夢、文化興國夢、天下大同夢、美麗中國夢這五個具體的夢想構成的。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應為民族複興培育出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才。高校也應承擔起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文化複興的使命。
思想政治輔導員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人生導師。 孫中山先生說,“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思想”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基礎,人因思想而偉大,人因思想而崇高。故“思想政治”相對於輔導員而言就是在管理眾人(大學生)之事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構建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樹立起為民族複興而學習的使命。
中國夢要把每個學生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和民族複興的使命相結合。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生管理的過程中對現實的事務性工作的方法與境界加以提升。並從時代性的特點加以切入。再者要從高校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曆史唯物史觀的發展邏輯和屈辱的近代史事件深刻認識。從而再認識到曆史證明的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隻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更好的發展中國。更要從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中樹立文化的自信。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是世界曆史上一直延續至今而沒有出現重大斷裂的人類文明。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必然要伴隨和包含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複興。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文化承載著一個民族的來龍去脈、精神品格,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團結力、親和力的象征,是一個民族的血脈認同、思想歸宿、價值依托,是一個民族的精氣神,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表現。因此,實現民族複興中國夢,就必須堅定地走文化興國之路。堅定地走文化興國之路,就必須在繼承發揚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和文化血脈、充分吸收借鑒西方文化精華的基礎上,結合當代中國實際、時代特征和發展需求著力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推進中華文化的時代化、國際化、大眾化,真正提升中華文化的價值品位、內涵品質、思想品格,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世界認同度,在與西方文化的抗爭中不斷鞏固中華文化的主流地位、展示中華文化的強大生機活力。這樣才能為文化興國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