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關聯理論與漢英新聞標題翻譯
語言文化
作者:翟珮玥
摘要:隨著世界各國的交流日益頻繁,新聞翻譯的地位也與日俱增,漢語跟英語之間莫大的差異也給漢英新聞翻譯帶來挑戰。本文中,通過漢英新聞翻譯理論與實踐的學習,結合關聯理論,筆者認為要使譯文讀者與原文作者產生最佳關聯性,在標題翻譯的處理中需要采用恰當的方法,並對此做出了詳細說明。
關鍵詞:關聯理論、漢英新聞標題翻譯、最佳關聯性
翻譯活動是譯者在原語認知語境和目的語認知語境之間尋求最佳關聯性的過程。所謂翻譯的最佳關聯性即譯者期望譯文接受者在推導原語意圖和理解譯文時“能以最小的努力取得足夠的語境效果。筆者認為,最佳關聯性也是翻譯的最終目標和最高境界,理應作為新聞翻譯實踐和研究的指導原則。
1.關聯理論概述
關聯翻譯理論是由E.A.Gutt (1991)在其博士論文《翻譯與關聯:認知與語境》中以認知心理學和關聯理論為基礎而提出的一種翻譯理論。它源於Dan Sperber 和Deirdre Wilson (1986,1995)在《關聯: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提出的關聯理論。兩位對一般的語言交際推理模式作了重要的修改和補充,認為人們在語言交際中采用的是“明示—推理模式”。關聯理論認為,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期待產生一個最佳關聯性,即聽話者在話語理解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後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這就是關聯理論的關聯原則。在關聯原則之下,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性(Sperber & Wilson, 1986:158, 譯文引自何自然,冉永平,1998)。
而Gutt在其博士論文中將關聯理論跟翻譯結合在一起研究,提出關聯翻譯論,這個理論“集合可以刷新人們對翻譯的認識”(趙彥春:273)。關聯翻譯理論把翻譯看作一個涉及大腦機製的推理過程,它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Gutt認為“譯文應該是同原文釋義相似(interpretively resembling)的接受與語段(Gutt, 1991:100, 翻譯引自林克難,1994)。最佳關聯性是譯者力爭達到的目標,譯者的責任不僅僅翻譯意思,更重要的是翻譯作者的意圖(翁林穎:117)。關聯理論強大的解釋力以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可以準確有效地指導翻譯實踐。
2.關聯理論與漢英新聞標題翻譯
2.1 中英文標題的差異
從詞彙上看,中文標題喜歡用動詞,英文標題偏愛名詞。相同點是兩者都喜歡用縮略語、小詞及大眾化用詞和時髦用語。
從語法來看,英文標題多用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和一般將來時,時態標誌明顯。漢語中沒有非謂語動詞,但可以用偏正結構發揮其功能。漢語標題也有省略,可以省略主語,但英語不行。
從修辭來看,英漢標題風格各異。漢語標題更重文采,講究對仗和押韻;英文標題則顯得質樸和平淡,重在鋪陳事實。
2.2 從關聯翻譯論解讀漢語新聞標題的英譯
上述差異正是理解新聞標題的關鍵,也是新聞標題的難點和切入點。下麵,筆者通過結合翻譯實踐中的實例,來解讀漢語新聞標題翻譯的原則和有效手段。
2.2.1 直譯
如果漢語新聞標題的意思簡單/直接/清晰,直接翻譯成英文後不會產生歧義,並且能被讀者接受,則采用直譯法。
例1:愛爾蘭前衛導演打造中國式喜劇
An Avand Garde Irish Director Put a Chinese Comedy on Stage
例2:金正日去世對中國的挑戰
Kim’s Passing Poses Challenges for China
這兩個例子均采用了直譯法,因為這兩個漢語標題都是簡單的陳述句,旨在完整表達一個事件的事實,被翻譯成英文後也不難理解。所以當漢語標題是單一直接的句子,而且新聞事件的本身即具備足夠的吸引效力時,采用直譯法完全可以達到很好的翻譯效果。
2.2.2 意譯
漢語傾向於在表層意思的背後給讀者以深層感悟的留白,力求獨樹一幟,漢語新聞標題常采用修辭手段如擬人,雙關等,這樣與本國文化相關聯的標題,翻譯時最好采用意譯法,化隱晦為明示,益於讀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