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漢德罵語對比透視中德語用差異(1 / 2)

從漢德罵語對比透視中德語用差異

語言文化

作者:李霞

摘要:詈罵用語因為其不可避免的粗俗、粗魯的特征從而被視作一種文化禁忌很少被學者涉及,但作為人們日常交流中不可避免的用語行為,它一般源於人最自然最原始的心理反應,因而能夠很大程度地反映一個群體的用語習慣和價值取向。本文立足於語用學的理論,通過對比中德兩國詈罵方式的不同,分析中德兩國詈罵用語選擇的影響因素,追溯民族文化、語言特色以及大眾傳媒的變遷等因素,詳細解釋了詈罵用語的民族特殊性和時代統一性。

關鍵詞:語用學 詈罵方式 詈罵用語 民族文化

一、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正如語言學家洪堡所說:“語言與人類的精神發展深深地交織在一起,它幫隨著人類的精神走過每一個階段,我們從語言中可以識別每一種文化狀態。”“詈罵語可定義為一種粗魯或者褻瀆的詞語或表達方式,用語表達說話者的強烈情感”①,罵語文化因其心理上的自發性往往能夠比較直接地反映民族心理的區別,從語用學角度出發,分析兩個民族詈罵用語的表達習慣可以更好地透視民族性格和用語習慣的差異。

二、詈罵方式

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所傳達的語言信息以及接受者所感知的內容各不相同,漢德兩種成熟語言都具有成熟多變的表達方式,受文化因素所導致的不同的用語習慣的影響,用詞選擇方麵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

3.1直接方式

3.1.1羞辱類的形容詞或貶低類的稱謂

當人們情緒爆發的時候,即使很有修養的人往往很難想到什麼禮貌用語或者委婉表達,在粗口相罵的時候形容詞的選擇很重要,德國人偏愛“alt”(老),“blind”(瞎),“bld”(癡),“dumm”(笨),“schmutzig”(髒),“dreckig”(卑鄙),“lahm”(瘸),“rudig”(令人惡心)等詞,除此類修飾以外,中國人罵人還偏愛“死” 這個詞,這是最不吉利的修飾,如“死鬼”、“死豬”、“死屍”之類。這種根據人的形態進行貶低辱罵的詞在兩種語言中基本相似,畢竟人類最基本的審美趨向即使在不同區域也是大致相似的。

3.1.2 詛咒式

詛咒的方式或許並不能傷害到對方什麼,但是卻可以一定程度上釋放心理上的壓抑②,借助上天說事,從宗教心理角度,兩國語言也有一定的共性,德國人有“Gott”。

中國人有“老天爺”德國人說“Gottes Mühlen mahlen langsam”譯成中文就是“你的報應在後頭”,另有一句德語罵語“Mge der Blitz dich beim Scheissen treffen!”(你拉屎時被雷劈到),對應的中文表達也有“天打雷劈”。

3.2 間接式

3.2.1 比喻式

比喻類罵人用語一般很容易起到貶低作用,借用的喻體可以涉及很多方麵,如,動物、植物等。

以動物為例,在兩種語言中“豬”都具有胖、髒、懶、笨的寓意,德語裏有“Dumme Sau”(笨豬),“alte Sau”(老母豬),“Schweinebacke”(豬屁股),中文裏有“笨豬”,“死豬”,“胖豬”,“豬腦袋”。不同的是,在罵人膽小的時候,德國人偏愛的意象是兔子,他們有“Hasenfuβ”、“Angsthasen”,相同的寓意,中國人會說“膽小如鼠”。③

三、詈罵用語選擇的影響因素

從語用角度分析,語義的界定除了受時間、地點、場合等小語境因素的影響以外,還受社會文化方麵大語境的影響④,語義上的差異直接導致了不同的詈罵用語選擇,其主要影響因素可歸結為一下三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