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三級接受理論視角下《好了歌》的英譯對比分析研究
語言文化
作者:滿晶
摘要:《紅樓夢》被公認為中國古典小說的頂峰,是一部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它的語言藝術達到了一個極高極美的境界,而它所蘊涵的曆史、文化、宗教和哲學更是博大深奧。《好了歌》是《紅樓夢》的點題之作。它以地地道道的漢語口語和異常明白的人生哲理,揭示了人的存在的根本性矛盾和人的存在的荒謬性,並從宗教的出世角度給予了辛辣的嘲諷,《好了歌》可以說是其詩詞曲賦的代表作。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嬈斯和伊瑟爾為代表的接受美學,從讀者的角度出發,分析研究文學作品的接受曆史。嬈斯在《走向接受美學》一書中提到了詩歌接受的三個閱讀階段:審美性閱讀、闡釋性閱讀、以及曆史性閱讀。初級審美性接受方麵主要對兩個譯本的音、形進行對比,中級反思性接受從意象、意境的傳遞上對兩個譯本進行了對比,高級曆史文化性接受對比分析了兩個譯本在價值觀、思維方式、和宗教信仰方麵的接受度。本文將基於嬈斯的三級接受理論就霍克斯譯版和楊憲益夫婦合譯版的《紅樓夢》中的《好了歌》進行賞析。
關鍵詞:好了歌翻譯, 詩歌三級接受理論, 歸化, 異化
Introduction
在中國的四大名著中,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可說是登峰造極之作。小說的主題明確,寓意深刻,在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史上占居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學寶庫中也有一席之地,它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在中國的古典小說中常穿插運用詩、詞、曲、賦等語言藝術手法進行點題、總結、刻畫人物性格或評論人物事件。這一藝術手法在《紅樓夢》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點綴其間的一百餘首詩詞不僅形象地刻畫了人物的精神麵貌和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生活遭遇和結局,而且成功地豐富和渲染了作品的主題。隨著國內翻譯研究的發展,對《紅樓夢》翻譯的研究也如火如荼。詩歌翻譯一直是《紅樓夢》翻譯研究的熱點。好了歌是《紅樓夢》中經典詩詞之一,在小說中為跛足道人所做,表現了作者現實主義思想和宗教思想。文中還有與之相和的《好了歌注》,承接並引申了《好了歌》的思想。詩歌內容隱射小說情節,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憤懣和失望。好了歌中以道教的超然態度對中國儒家傳統的功名利祿和倫理問題作了價值上的根本否定。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嬈斯和伊瑟爾為代表的接受美學,從讀者的角度出發,分析研究文學作品的接受曆史。嬈斯在《走向接受美學》一書中提到了詩歌接受的三個閱讀階段:審美性閱讀、闡釋性閱讀、以及曆史性閱讀。筆者在此把這三個閱讀階段運用到翻譯中,並把翻譯的過程看成是兩個連續的接受過程,即譯者作為讀者對源文本的接受過程與目標語讀者對譯本的接受過程。在每一個過程中都存在這三個閱讀接受階段,並重點探討了目標語讀者對譯本的接受度與翻譯策略選擇的關係。本文從《紅樓夢》兩個全譯本詩歌翻譯的對比研究出發,論述了兩譯本目標與讀者的期待視野,以及目標語讀者的接受程度。
以下是詩歌《好了歌》的中文原文及楊憲益與霍克斯的英文譯本:
Source text/ST:
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Yang’s Translation TT1: All Good Things Must End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Yet to riches and rank each aspires;
The great ones of old, where are they now?
Their graves are a mass of briars.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Yet silver and gold they prize
And grub for money all their lives,
Till death seals up their eyes.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Yet dote on the wives they’ve wed,
Who swear to their husband evermore
But remarry as soon as he’s dead.
All men longto be immort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