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羅馬字推行不利的原因分析
語言文化
作者:楊學彬
摘要:“國語羅馬字運動”是漢字改革曆史上的重要階段,國語羅馬字是一套相對科學、嚴謹的拚音文字體係,但在實際推行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深入研究國語羅馬字運動,發掘其間的經驗教訓,對於國語羅馬字的學術定位、今後的語言規劃意義重大。文章從國語羅馬字推行不利的原因、製定和規則、推行情況等方麵出發,力求在語言規劃等方麵得到啟示。
關鍵詞:國語羅馬字 不利原因 曆史借鑒
一百多年來,漢字一直在試圖走拚音化道路,“國語羅馬字運動”是這一拚音化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國語羅馬字是一套相對科學、嚴謹的拚音文字體係,但在實際推行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深入研究國語羅馬字運動,發掘其間的經驗教訓,對於國語羅馬字的學術定位、今後的語言規劃意義重大。
關於國語羅馬字,眾多學者做了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係列豐碩的成果。專題性研究主要有1956年《拚音》雜誌轉載了《國語周刊》三十年代發表的黎錦熙的《連號的用法》、蕭迪忱《複音語詞連寫的條例》、孫先六《我的詞兒連寫條例》等一些列國語羅馬字寫法資料,詳細介紹了國語羅馬字的拚寫理論與應用實踐,為漢語拚音方案的製定提供了借鑒。陳升祥《國語羅馬字探源》和高豔麗的《留學生與國語羅馬字運動》也都回顧了國語羅馬字方案製定的實踐探索過程。《學過國語羅馬字的人怎樣學習漢語拚音字母》詳細介紹了國語羅馬字的學習方法。
這些眾多學者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因而,對國語羅馬字進行探討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國語羅馬字簡介
(一)製定
國語羅馬字的全稱為“國語羅馬字拚音法式”。在1925-1926年間由國語統一籌備會 “羅馬字母拚音研究委員會”研究製訂,1928年,國民黨政府大學院正式予以公布。這是中國第一個用來推行國語並且幫助注音的拉丁字母拚音方案。
(二)規則
國語羅馬字僅以已有的26個拉丁字母為基礎,組成聲母21個,韻母17個,沒有增加新字母也沒有另外增加新符號,隻是在聲調的拚寫規則上采用變換拚法來表示。
自1932年5月7日新國音頒布以後,聲母中v、ng、gn三個音位便不再繼續使用。聲調的標注借助於增加新字母或者替換另一個字母,更多的是改變a、e、i、o、u、y等元音或者雙元音。濁音聲母指的是m、n、l、r等字母。兒化音方麵,如果韻尾是i或者n,那麼則直接省略;像y、i、iu等韻需要在後邊加上el,而其他韻則直接加l。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七”、“八”、“不”等字的聲調雖然會隨著詞組的搭配而改變,但它們在國語羅馬字中的拚法不變。在任何情況下都隻有一種拚法,即i、chi、ba、bu。
二、國語羅馬字的推行情況
國語羅馬字自公布以後,並沒有在學校裏和社會上得到廣泛應用,而隻是出版了少量的課本或教材。課本隻有黎錦熙的《國語羅馬字模範讀本首冊》和趙元任的《新國語留聲片課本》。
1928年9月,自國語羅馬字公布以後就做了大量的推行工作,眾多學者積極宣傳和推行拉丁化的文字改革運動。然而,由於當時時局動蕩。當時的中國政府對推行國語羅馬字並不熱心,加上其繁瑣又難學的拚寫規則,這就嚴重妨礙了國語羅馬字的普及和傳播;盡管積極的進行宣傳,但結果卻不盡人意,國語羅馬字自始至終都沒有走出知識分子的圈子。在社會上,沒有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在教育機構,始終都沒有機會進入小學。1934年以後,國語羅馬字逐漸轉入了低潮。
三、難於推行的原因
(一)政府支持不利
國語羅馬字推行不利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政府有力的支持。從1930年起,華北地區一直戰火紛飛,政局動蕩不安,政府自顧不暇,這一情況使得政府很難集中精力支持和發展教育事業,國語羅馬字的推行自然也受到很大影響,可以說是舉步維艱,國語羅馬字“公布後到民二十已有兩年多,不見有很大進展”。[1](P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