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認知構式語法下“差點兒(沒)+VP”的構式壓製闡釋(1 / 3)

認知構式語法下“差點兒(沒)+VP”的構式壓製闡釋

語言文化

作者:王朝萍

摘要:“差點兒(沒)+VP”是語言中比較特殊的構式,因為“差點兒+VP”和“差點兒沒+VP”有時能表達同樣的意思,前者為肯定式,後者為否定式,但都能表達否定的意義。以往研究主要是從句法和語義方麵對該結構進行探討,而本文從構式壓製角度解釋“差點兒(沒)+VP”的肯定式與否定式為何能表達同樣的意思,通過研究發現構式迫使“差點兒沒+VP”的動詞發生改變,從而表達出與“差點兒+VP”相同的語義。

關鍵詞:差點兒(沒)+VP;肯定式;否定式;構式壓製

一、 引言

“差點兒(沒)+VP”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構式,由“差點兒”構成的“差點兒+VP”的意義都是否定的,而由其構成的“差點兒沒+VP”在意義上就要複雜得多,因為它有時表達肯定意義,有時表達否定意義。如“我差點兒沒被他氣死”(沒有死)和“這次考試差點兒沒及格,正好得了60分”(及格了)。為了行文方便,暫以Na代表肯定意義的“差點兒沒+VP”,以Nn代表否定意義的“差點兒沒+VP”。學界對“差點兒(沒)+VP”構式的研究已久。我國語言學界的著名學者朱德熙(1959)就注意到了這個構式的特殊性,他提出的“期望說”是最早且很有影響力的一個觀點,他用企望與否來區分Nn和Na,但“企望說”並不能解釋所有的“差點兒沒+VP”,而且企望不企望也是因人而異的。石毓智(1993)認為“企望說”是隨著說話者的主觀願望變化的,因此使用了具有穩定性和普遍性的“積極成分”和“消極成分”代替了“企望說”,但“積極成分”和“消極成分”與“企望說”在本質上是一樣的。董為光 (2001)從認知的角度對“差點兒沒+VP”的複雜現象進行了闡釋,他認為有兩種不同的趨向存在:成果趨向和事件趨向。周一民(2003)提出“差點兒沒+VP”表示肯定或是否定是取決於客觀事實。朱迪 (2009)從一個宏觀整體的角度對該結構進行了闡釋,分別探討了“沒”和“差點兒”的作用。綜上所述,學者們從多個角度對“差點兒(沒)+VP”進行了闡釋,已有研究著重區分Na和Nn的語義,並未探討到“差點兒+VP”和Nn能表達同樣語義的原因所在。本文從構式壓製這一新的角度來闡釋“差點兒+VP”和Nn為何能夠產生同樣的語義,文章語料來源於國家語委現代漢語語料庫和前人研究的相關文獻。

二、構式壓製概念

20世紀80-90年代,一批學者在反對TG語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認知語言學框架下新的語法理論體係,近幾十年來認知語言學家將該語法理論體係發展成為了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Goldberg(2003)認為構式是語言的本質,是人腦中語言知識的表征。王寅(2011:8)指出構式語法既關注語言的特殊現象,又關注普遍現象。構式語法認為詞法和句法是連續體,它們是形義配對的並且都具有意義。構式語法提出了很具有影響力的構式壓製觀(Construction Coercion),很多語言學家都對構式壓製做出了界定。本文選取De Swart(轉引自王寅 2011:337)的界定,壓製是句法上和詞法上看不見的:它是由解決(語義)衝突的需要引起的。取決於因隱性句法環境須作另樣解釋的機製。由此定義可見,當產生形義誤配時句法環境就會產生一個“壓製因子”對詞彙義產生強製作用,使其適應構式義。

三、“差點兒(沒)+VP”句式使用頻率及原型

對“差點兒(沒)+VP”的使用頻率進行分析有助於獲取其原型結構,從而分析形義衝突體是如何通過壓製產生原型義的。趙萬勳(2006)統計了現代漢語語料庫裏的“差點兒(沒)+VP”出現的頻率。結果如下:90%的句子是“差點兒+VP”,剩餘10%中有99%是Nn類,1%是Na類。由此可見,“差點兒沒+VP”表示否定意義的比率遠遠大於表示肯定意義的比率,Na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所以研究“差點兒(沒)+VP”的重心應該是“差點兒+VP”和Nn為何都能表示否定。現代範疇理論證實了任何範疇都是原型範疇,涉及的現象都有典型與特殊,“差點兒(沒)+VP”這一構式也必然存在著範疇中的典型與特殊。施春紅(2012)指出解釋構式壓製現象需要考慮到其基本上都牽涉到原型範疇問題。從統計數據判斷,使用頻率高的“差點兒+VP”應該是一個原型,而Nn則屬於邊緣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