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析《溫州一家人》中的方言詞彙(1 / 2)

試析《溫州一家人》中的方言詞彙

語言文化

作者:朱林娜

摘要:《溫州一家人》是金牌編劇高滿堂的作品,以浙江東南沿海城市溫州為背景展開敘述。全文貫穿了很多帶有濃厚地方氣息的方言詞彙,展現了溫州作為同屬吳語片區的甌語的獨特方言魅力。本文將從劇中出現的溫州方言詞彙,如諺語、歇後語、特征詞等展開探討。

關鍵詞:方言詞彙 溫州 諺語 特征詞

《溫州一家人》(以下簡稱《溫》)描述的是浙江省溫州瑞安古樹村的一戶普通人家的草根創業史,時間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直到本世紀初,全書以周老順一家的命運沉浮為典型,濃縮溫州人在改革開放後的艱苦創業的奮鬥曆程,反映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時代變遷,呈現一代創業者的智慧、意誌和情懷。

一、《溫》中常用的方言詞彙

溫州因其交通不便,保留了作為一方方言獨特的韻味。《溫州一家人》中,最能體現溫州方言特色的主要表現在歇後語、諺語和特征詞中。

歇後語是由近似於謎麵、謎底的兩部分組成的帶有隱語性質的口頭用語,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說出一個事物,像謎語裏的“謎麵”;後一部分像“謎底”,是真意所在。《溫》中的歇後語比較接近普通話,隻是把部分方言詞替換為普通話。如“叫花子娶親——窮樂嗬”(溫州話“討飯人搝親——窮樂嗬”),在溫州方言裏,叫花子稱為“討飯人”或者“搝米丐”,娶親稱為“搝親”。再如“瞎眼雞叼米——趕巧了”(溫州話“瞙瞊雞咄蟲——趕巧”),“瞎眼雞”溫州方言叫做“瞙瞊雞”,“叼”是為“咄”,在溫州各地,至今還常常用這句歇後語來形容運氣好,義同“瞎貓逮著死耗子”。 又如“絲瓜打鼓”(溫州話“天羅瓜打鼓——中看不中用”),絲瓜,溫州人稱其為“天羅瓜”,天羅瓜打鼓,用來比喻一個人沒有什麼真材實料,中看不中用。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類歇後語都以喻意為主。

諺語是流傳於民間的比較簡練而且言簡意賅的話語,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分為日常生活中的、同地理民俗相關的以及同典故相關的等三個部分。(1)日常生活中的諺語。如“女兒比娘大”(溫州話“囡兒大過娘”),溫州人稱女兒為“囡兒”,在溫州方言裏往往還帶有下一句,“囡兒大過娘,門台高過屋。”用來比喻主次顛倒。再如“忍一忍,吃不盡”(溫州話“忍一忍,吃弗盡”),溫州話“弗”是表示否定的意思,對應普通話裏的“不”字。(2)同地理、民風以及風俗相關的諺語。這部分詞彙就需要了解溫州的民土風情才能理解語義。如 “棺材已經到了清明橋了”(溫州話“棺材抬到清名橋”),曆史上溫州曾有七座大門,今鬆台山麓的“來福門”原來稱“山腳門”,在門外有一座“清明橋”,古時但凡走水路進城販賣糧食作物,都要從此橋過,另外城裏有人過世了,棺材也隻能從山腳門抬出到清明橋下船出殯。在溫州諺語裏,還有下半句,完整應為“棺材抬到清明橋,哭有何乜用”,比喻某事已成定局,沒有辦法挽救了。(3)帶有典故的諺語。這部分諺語的背後往往有著動人的故事。如“十八個搗臼還畫在岩石上”。搗臼是古時用來舂米的一種器具。傳說,從前有一位債主向某石匠討債,石匠說:“等我把十八個搗臼都賣出去,立刻還你錢。”過幾天債主又來討債,石匠指指後山說:“那十八個搗臼還畫在岩上呢!”用“十八個搗臼還畫在岩石上”來比喻事情八字還沒一撇,僅是設想而已。諺語,是文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類似的還有“東欠饅頭西欠債”、“東邊的眉毛畫到西邊去”、“頭翹得像鸕鶿”等。

除卻上麵說的這些歇後語、諺語外,還有一些極富溫州特色的特征詞。如“下鐵”(溫州話“落鐵”),溫州人把從上往下掉的這個過程都稱之為“落”,如落雨,落雪等,“落鐵”表示十分惡劣的天氣類似於“下刀子”。再如“排陣”,意即“謀劃,策劃”。“排陣”是溫州人走四方,闖天下的成功之道,不論遇到什麼事或是要計劃做什麼事,一家人就會坐在一起“排排陣”,商量商量。在溫州地區至今還流傳著“排排陣,試試看”的說法。又如“祖公業”。祖公業就是祖輩留下來的產業比如老祖屋等。在溫州舊時,如果哪個人賣了祖公業,是對祖輩的大不敬,在村裏人麵前是會一輩子抬不起頭的,後輩對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很是看重。類似的還有“呈會”、“送路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