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翻譯美學角度看詩經體漢譯英語民歌(1 / 3)

從翻譯美學角度看詩經體漢譯英語民歌

語言文化

作者:遲鈺麗 吳健

摘要:英語民歌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因其詩意的語言和優美的曲調而廣為傳唱,成為文化傳播一個不可替代的分支。然而,英語民歌歌詞蘊含各種當地方言和文化差異,這也為英語民歌的漢譯帶來了眾多困難。但隻要尋找到英語民歌與中國《詩經》的共同特征,將其進行詩經體漢譯,就可達到歌詞翻譯的美學效果。

關鍵詞:英語民歌;詩經體;翻譯美學

Abstract:English Ballad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ar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poetic languages and sweet tunes, it becomes a vital branch in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various dialect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volving in it poses a number of difficulties to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The way is to find the resemblance between ancient English ballads and The Book of Poetry in China and translate English Ballads in the form of The Book of Poetry which will achieve aesthetic effect of English translation.

Key words: English ballads; the form of “The Book of Poetry”; translation aesthetics

一、引言

隨著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加深與發展,音樂已經成為全球文化交融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英語民歌則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分支之一。它因語言簡單、內容豐富、當地色彩濃鬱、演唱方式獨特而為人們喜愛和傳唱。因而英語民歌的翻譯對於世界人民欣賞英語民歌和文化交流意義顯著。目前在文化與藝術的國際洪流中,英語民歌的翻譯十分欠缺。當地方言與文化嚴重影響了中國人理解和欣賞英語民歌中的美,甚至影響到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英語民歌的翻譯不同於普通文學翻譯。譯者應在準確表達原文信息的基礎上應充分展現出原文的美感,更加注重旋律美、音律美、韻律美。簡單地字字互譯或者機械地追求對等並不足以成為一個好的譯本。因而,英語民歌的漢譯對於譯者來說不僅是語義上的挑戰更是情感上的挑戰。

本文旨在從翻譯美學的角度進一步探索英語民歌的漢譯。並且以《斯卡保羅集市》(Scarborough Fair)譯本為例,通過描述與對比,分析從翻譯美學漢譯英語民歌的應用,希望對英語詩歌的漢譯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翻譯美學

很久之前,翻譯與美學就密切相關,將兩者結合是中國翻譯理論的重要特征之一。毛榮貴曾提到,美是語言的本質屬性,美學是英語民歌翻譯中最有研究價值的因素。許淵衝在詩的翻譯中主張“三美翻譯理論”和“美化之藝術”,在“三美”中,意美最重要,是第一位的;音美次要,是第二位的;形美更為次要,是第三位的。要努力做到“三美齊備”(許, 1987(2): 70)。同時,詩歌翻譯中譯者再創造的美能夠跨越中西文化的障礙,使譯本最大程度地與原作品相對等。劉宓慶教授提出的“翻譯美學”理論認為,翻譯是一種審美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翻譯審美主體(即譯者)通過理解和轉換對翻譯客體(即源文本)中的審美成分進行處理(劉, 2005: 32)。翻譯客體中的審美由兩大係統構成,一個是形式係統,另一個是非形式係統。前者主要是指存在於語音、詞彙和語法中的外在美,而後者則主要是指存在於源文本感情、觀點、想象和符號中的內在美。一方麵,審美主體受限於源文本;而另一方麵,審美主體又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運用自己的審美情、知、才、誌來客服困難,激發翻譯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