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英詩歌中的模糊語言與翻譯
語言文化
作者:沈娟
摘要:模糊性是詩歌語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文通過對漢英詩歌中的模糊語言進行橫向對比研究,從表現形式探析了漢英詩歌中模糊語言的異同,初步探析了異同產生的原因,提出意譯和直譯兩種翻譯方法。
關鍵詞:模糊性;詩歌;意譯;直譯
模糊性是自然語言的本質屬性之一。語言曆經幾千年的發展,其模糊性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經久不衰。詩歌,作為文學殿堂中的一顆瑰寶,具有語言凝練、意象豐富、情感充沛等特征,是漢英對比研究的理想對象。模糊語言在詩歌中所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漢英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語係,差異十分顯著,而語言模糊便是其差異之一。
1. 詩歌語言的模糊性
範武邱[1]認為語言模糊性是指語言表達中的語義外延不確定性和內涵虛華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詩歌中的模糊用語,為詩歌增添了美感,詩歌語言的模糊性造就了詩歌的藝術性。詩歌語言的模糊性具體表現為詩人有意或無意對詩歌進行模糊處理,由於不便表達、不想表達或者不能表達而造成語義的不確定性或語義留白,詩人借助讀者思維的聯想性和理解的靈活性來追求一種無與倫比的“期待視野”和耐人尋味的“審美享受”。縱觀漢英兩種語言詩歌的曆史長河,不難發現漢英詩歌的模糊性在表現形式方麵存在較大差異。
2. 表現形式
詩歌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語言凝練,韻律優美,模糊語言在詩歌中的應用極為豐富。由於文化和語言的差異,漢英詩歌在模糊語言的表現形式存在一定差異。中國素有“詩的國度”之美譽,漢詩長期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語言工整、高度凝練,意境深遠,暗示性和會意性較強。英詩浩瀚,篇幅長短不一,簡潔明快、邏輯嚴謹,講究格律。下文將分別舉例分析漢、英兩種語言的詩歌中模糊語言的表現形式。
2.1漢語詩歌中模糊語言的表現形式
我國語言大師季羨林[2]先生認為,“中國的語言妙就妙在模糊上。模糊能給人以整體概念和整體印象。這樣以來, 每個讀者都有發揮自己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完全的自由”。漢語詩歌之所以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其模糊性占據了不少因素。漢語詩歌中模糊語言的表現形式以辭格和不精確性為主。
首先,辭格是漢語詩歌中模糊表達的常見表現形式。修辭格能表明作者的感情態度,引起讀者共鳴,使語言表達更加形象、生動。以唐代“詩仙”李白的詩歌為例,通過誇張辭格來表現模糊的詩句隨處可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三千尺”、“萬重山”都是誇張的數詞,表達了詩人的內心感受。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用語意雙關的手法,以“晴”寓“情”,也具有含蓄的美,表現了女子含羞不露的感情。
其次,不精確描述也是漢語詩歌中模糊表達的一種表現形式。白居易的詩詞“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琵琶行》)是指琵琶女曲中聲音近弱到無時,作者仍能感受到曲子所蘊含的情調,複雜的感情被融入“無聲”的境界。因此,人們常用“此時無聲勝有聲”來形容不用語言表達,所要表達的意思全部都顯露出來了。這種不精確的表達就是模糊的表現形式,樸實無華的語言背後是豐富、飽滿和深沉,這就是所謂的欲說還休、大音希聲。
2.2英語詩歌中模糊語言的表現形式
漢語重模糊、含蓄,而英語重精確、具體。英國學者燕卜蓀(William Empson)1930年出版了《朦朧的七種類型》(又稱《複義七型》)一書,證明了複雜意義是詩歌一種強有力的表現手段,稱之為“複義”(ambiguity)[3]。明喻、奇喻、雙關、矛盾是英語詩歌中模糊表達的常見表現形式。玫瑰是具體可感知的事物,在西方象征著愛情,因此許多詩人都用玫瑰來比喻愛情。例如,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詩篇A Red, Red Rose(《我的愛人象朵紅紅的玫瑰》)開篇即吟唱: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詩人將愛情比作六月裏迎風初開的紅玫瑰,使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在英國玄學派詩人安德魯·馬維爾(Andrew Marvell)的詩歌To His Coy Mistress(《致羞怯的情人》)中,詩人熱情洋溢地讚美了對方,表達了自己對對方的仰慕是如何真摯。詩人采用誇張辭格表現出模糊性:An hundred years should go to praise/Thine eyes, and on thy forehead gaze/Two hundred to adore each breast/But thirty thousand to the rest。其中“An hundred years”、“Two hundred”、以及“thirty thousand”都是誇張的寫法,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愛慕之情,這是數字模糊詞語在詩歌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