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的關係(1 / 2)

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經法縱覽

作者:李金鳳

摘要: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演變經曆了三個階段即自由主義時期、國家主義時期、新自由主義時期。政府與市場實際就是市場自由化與政府幹預的關係,如何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尋求二者之間的均衡點已成為當代中西方國家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本文主要論述了中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條件下如何協調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最大限度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這也是我們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市場經濟;政府;市場;關係

一、 市場經濟與政府幹預的內涵

1、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在經濟學中又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體係,在這種體係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製所引導,沒有政府來指引其運作。其在市場經濟中市場被稱為“看不見的手”

2、政府幹預

政府幹預在經濟學中被稱作“看得見的手”,是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采取的一係列政策措施,主要有稅收和貨幣政策等等。

二、政府與市場關係的演變的三個階段

從經濟學說史與政府實踐的曆史來看,對政府與市場關係的認識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首先是經濟的自由主義時期,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經濟學家主張經濟的完全自由,政府隻要做好“守夜人”的角色;這一時期主要是強調自由經濟,發揮市場經濟自身的功能,要求政府盡量減少幹預經濟。市場作為一隻“看不見的手”在20世紀初期處於主體地位。其次是20世紀30年代,國家主義時期。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經濟上的危機大蕭條,市場的種種缺陷都暴露出來,人們開始意識到政府幹預的必要性,希望政府可以彌補市場的缺陷。以凱恩斯為主要代表的經濟學家主張政府幹預市場,對社會的經濟進行幹預,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開始取代市場占據主導地位。第三,新自由主義時期。20世紀70年代,由於政府的過度幹預,西方國家普遍出現了經濟發展滯漲的現象,人們開始重新懷念新自由主義,這對凱恩斯的政府幹預主義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新經濟自由主義主張以經濟自由為主,但是承認經濟自由不是無限度的自由,政府可以對經濟進行一些必要的幹預。其總體趨勢是尋求政府與市場的平衡,在強化市場機製的同時也充分肯定政府幹預的必要性。

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相輔相成才能最終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1、 必要性

從政府與市場關係的演變研究中,我們可以得出,在社會的經濟活動中,不管是市場還是政府都不是萬能的。因為他們都存在各自的缺陷,在經濟活動中把“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分離開來或者把握不好它們之間關係的“度”那麼就會出現“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現象。

第一,市場失靈的原因:市場自身的缺陷導致市場失靈的現象是無法避免的。首先,單純依靠市場,這樣就造成了市場的失衡,出現供求扭曲、價格不合理,有時可能會因為外部的因素導致產品的供不應求或供過於求。其次是壟斷,在壟斷市場,產品的數量一般低於市場的實際需求量,但是其價格卻遠遠高於市場價格,稀缺的資源被壟斷企業控製,社會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再次,由於市場調節具有滯後性和盲目性,導致宏觀經濟的不穩定,失業率增加,物價波動幅度大,經濟增長出現問題。最後,還有一些按照市場法則產生的分配格局並不一定是公平的,每個人的收入取決於他擁有的市場要素、勞動、資本、技術等等。而市場對生產要素的分配是不公平的,這樣就形成貧富差距的極端,這也是市場自身無法解決的。是市場失靈的表現。

第二,政府失靈的原因

政府的幹預政策並不是十全十美的,政府本身也存在著失靈的問題,首先,政府的幹預政策的決定並不是來自於對市場情況的分析,更多的是考慮的政治因素和社會部分地區和團體的利益,這樣無法同時兼顧所謂的公平與效率,市場經濟很容易出現滯漲現象,導致政府的失靈。其次,政府幹預的消耗成本遠遠大於幹預的收效,政府機構臃腫,辦事效率低下,這也是政府失靈的因素之一。再次,一些政府官員在不顧市場資源真正的配置需求,隻在乎自己的官場政績,扭曲資源配置,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和設備的閑置。從而造成政府幹預的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