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數量的估算(1 / 2)

對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數量的估算

社會視野

作者:王琪

摘要:本文選取生產函數法重新估計了全國剩餘勞動力數量。計量結果顯示我國在2010年開始出現勞動力短缺,因各區域的勞動產出彈性係數不同計算出的剩餘勞動力數量存在差異,西南、西北和長江中遊地區仍有可轉移剩餘勞動力。

關鍵詞:農村剩餘勞動力 生產函數 數量估算

1、 引言

2014年年初,“民工荒”問題再次顯現,關於中國農村是否仍存在大量可轉移的剩餘勞動力再一次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對中國剩餘勞動力數量的測算有利於判斷當前勞動力市場的形勢,提出適合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策略。

劉易斯模型首次提出了“剩餘勞動力”概念,該模型定義的“剩餘勞動力”是指:當勞動力從總勞動人口中轉移出來,不會使得總產量減少,這一部分不生產農產品的勞動力稱為“剩餘勞動力”。通過對文獻整理可以發現,計算我國剩餘勞動力的方法主要有估算法、生產函數計算法、國際比較法等。不同方法得出的結論有很大差別,大約在800萬-2億人之間。

2、 理論模型與實證分析

2.1對農村生產函數的估算

假定農業生產函數可以表示為:

Y=ALαKβSγ 其中:Y是農業總產值,用農林牧漁業增加值表示;L是農林牧漁業鄉村勞動力表示。K是農林牧漁業中間消耗。S是農作物耕種麵積。

將方程演變為:

Ln(Yit/ sit)=C0+ ln(Lit/ sit)+βln(Kit/ sit)+ΣσjDijt+λt+ uit

i是省份,j是區域,t是時間趨勢。Dijt是地區固定效應虛擬變量,σj、λ為虛擬變量和時間係數,uit是隨機誤差項。

本文選取全國31個省份數據,劃分為東北、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南部沿海、黃河中遊、長江中遊、西南、西北這幾個經濟區。其中每個省份抽樣選擇縣市級數據。

變量數據來源於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通過計量得出,全國數據2000至2012年間勞動、資本產出彈性分別是0.51、0.44。分地區數據的勞動產出彈性分別為:0.45、0.5、0.23、0.42、0.986、0.21、0.18、0.29。模型的結果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地區間要素產出彈性也存在明顯差異。

2.2剩餘勞動力數量的測算

根據上文測算出的α可估計其邊際生產率MPL。農業部門生存工資(w)選用農民純收入。當w=MPL時,可得出均衡勞動力L*,與現存勞動力L進行比較得到剩餘勞動力的數量。

如下表所示:從全國數據來看,勞動力數量逐年下降,2012年下降到約為2.58億人,剩餘勞動力數量也在逐年減少,從2010年為負值。東北地區的勞動力數量變化同全國一致。北部沿海2003年後的剩餘率僅在5%左右。東部沿海省份的農民純收入居全國前列,算得均衡勞動力數量偏低,因此仍有部分剩餘;還有可能是因為江浙一帶彙集大量的省外農村勞動力,導致當地剩餘勞動力多。南部沿海省份的α高,但勞動力形勢2005年後比較嚴峻,原因其就業機會多,當地鄉鎮企業、漁業也較為發達,對機械要求低,因此對勞動力的需求高,當地不僅沒有剩餘勞動力還要吸收內陸農村勞動力。該區域的第三產業中,旅遊、餐飲業發達,也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長江中遊、西南、西北地區仍有剩餘勞動力,西北地區相對數量較少。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地區是勞動力主要輸出地區,計量結果發現仍有較多的勞動力剩餘,可能是受沿海經濟形勢的影響,本地就業優勢明顯,多數農民工選擇留在本地,還可以兼職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