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大部製改革問題與對策研究
社會視野
作者:張瑤
摘要:實施大部門製改革是建立高效、有效服務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在中央政府大部門製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條件下,如何積極、平穩、快速地推進地方政府的大部門製改革迫在眉睫。相比中央政府機構改革,地方政府大部門製改革麵臨著部門協調難、績效評估難、有效監督難和人員安置難等挑戰。其改革必須理清和明晰職能,整合和優化地方政府部門結構,合理安排人員。
關鍵詞:地方政府;大部製;改革
一、 地方政府大部製改革的背景與意義
1、地方政府大部製改革的背景。“大部製”即為大部門體製,即為推進政府事務綜合管理與協調,按政府綜合管理職能合並政府部門,組成超級大部的政府組織體製。其特點是擴大一個部所管理的業務範圍,把多種內容有聯係的事務交由一個部管轄,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的局麵,從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大部門製現已成為中國政府機構改革的核心主題,目前國務院機構大部門製改革的任務已階段性完成,大部門製改革的重心已經轉移到地方,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進程開始提速。
相比中央國家機關的機構改革而言,地方政府大部門製改革將麵臨更多的挑戰和困境,如何有效、平穩、快速地推進地方政府大部製改革,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改革的過程中,地方不應該簡單地模仿中央部門,而應該找到大部製改革的實質,不然,就隻成了大部門的空架子,沒有實際內容。近幾年,很多地方政府進行大部製改革,改革的措施和目標不盡相同,各地的改革更是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切入點,因地製宜,結合自己地區發展特點,摸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改革模式。
2、地方政府大部製改革的意義。地方政府大部製改革能夠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多項問題。以往很多學者將行政組織稱為官僚主義的“大迷宮”,原因就在於現有的行政組織數量眾多,結構複雜。因此地方政府作為具體處理市民行政事務的主體,在此次大部製改革過程中的意義非凡,通過擴大一個部所管理的業務範圍,把多種內容有聯係的事務交由一個部管轄,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的局麵。這樣,一方麵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另一方麵,也為公民主動參與提出服務訴求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渠道。
二、我國地方政府大部製改革的個案分析
從我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機製改革的發展實踐來看,深圳市應該是最早進行大部門體製探索的城市,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深圳市文化局的改革。1989年,根據深圳市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精神,市政府將市委宣傳部門下的新聞出版處、廣播電視處劃撥至市文化局,“大文化”管理架構初成。1992年,文化局加掛新聞出版局及廣播電影電視局的牌子;1996年,隨著版權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市文化局在編製不變的情況下又加掛了版權局的牌子,完成了文化局、新聞出版局、廣播電視局及版權局四合一的“大文化”格局。整合後的效應顯而易見,目前深圳文化局僅60人的編製,承擔了四塊牌子的職責。就行政機關而言,四個局僅設一個行政辦公室、一個財務室。2005年後,深圳“大文化”模式被廣泛複製,其中寧波、東莞、上海、重慶等市均將新聞出版、文化及廣播影視等部門進行撤並,並更名為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1]
由此可見,地方政府的行政運行機製改革是一個階段性、漸進性、連續性的過程,以實事求是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地方政府大部門體製改革不會一步到位,而是通過積累經驗,逐步推進。通過減少機構數量,降低各部門協調困難,使政府運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場經濟的宏觀管理角色定位,徹底塑造公共服務型政府。
三、地方政府大部製改革的現實困境
隨著地方大部製改革的推進,各種困境也逐漸開始突顯出來。
1、部門協調難。地方政府的大部製體製是為推進政府事務的綜合管理與協調,按地方政府綜合管理職能合並政府部門,組成超級大部的政府組織體製。不同的部門在整合後,由於之前的慣性思維和組織文化的不同,難免會出現摩擦和矛盾,如果刻意忽視這種分歧或是采取統一的方法強製性鎮壓,可能會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造成這種摩擦和矛盾繼續擴大,進而對整個組織產生不利影響,阻礙改革的進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