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城鎮化道路的回歸
社會視野
作者:羅廣暉
摘要:十八大提出了要走新型的城鎮化道路,這次新的提法與80年代費孝通提出的“小城鎮化”道路的思想不同,新型城鎮化道路是在20C初以來的過度城市化的背景下產生的,旨在解決經濟結構中的產能過剩、傳統大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半城市化”、“被城市化”以及“化地不化人”的城市化模式。本次研究以“人”為本,通過“誰的城市化”這一問題的分析來探討城市化的本質意義,通過市場和國家的兩個分析視角,提出城市化進程中應走“產業結合事業”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新型城市化;短缺經濟;半城市化
一、 引言
目前國內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房地產來帶動,並出現了以鋼鐵企業為代表的產能過剩的局麵,這是一種粗放式的城市化道路,這種城市化道路不能長久的維持。十八大報告指出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本次研究就新型化城市化道路徑進行探索。通過回顧城市化道路的曆程,以及探討對新型城市化道路的許多因素的探討,以期形成對城市化道路的係統性認識。
二、與城市化相關的理論
(一)城市化的概念:
1、城市化,是指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社會活動中農業活動的比重下降,非農業活動的比重上升的過程。筆者認為,城市的過程主要包括了物質表象和人的轉變。(1)主要體現為農村的景觀向城市景觀的轉變,農業用地向城市用地的轉變。(2)農村人向城市人的轉變,即市民化的過程。
(二)傳統型城市化與新型城市化
傳統城市化是一種“化地不化人”的粗放型城市化。
新型城市化是一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強調以人為本的城市化戰略,是以集約和諧、公平、可持續為特征的城市化發展道路,其本質是農民的市民化,重點是提高城市化的質量。
三、回顧城市化道路的選擇及原因分析
(一)80年代,小城鎮化道路的提出
1980年,全國城市規劃會議正式提出“控製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城市建設方針。限製大城市的發展,主要原因在於:
1、當時的環境下,剛剛改革開放,冷戰的局勢下,思維的慣性下戰略布局的考慮,把工廠、學校等城市元素搬進了山區城市。
2、短缺經濟的後遺症:
我國自1949年建國就實行計劃經濟體製,計劃經濟是一個短缺的經濟。短缺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在計劃經濟體製下運行中存在的普遍現象。沒有足夠的資源與資金進行大城市建設,推行小城鎮化道路,走“離土不離鄉”的模式,通過民間力量來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小城鎮轉移問題,隻能集中有限的資源做重點的發展。
3、農村維穩、農保證村,國家恢複的需要:
80年代,推行小城鎮化道路,走“離土不離鄉”的模式,可以很好的就近轉移農村剩餘的勞動力,還可以活躍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為轉移中國農業富餘勞動力,加快農村工業化,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20C初,大城市化道路的實施
進入20世紀,經濟繁榮發展,戶籍製度的鬆動,造就了20C初的大城市的蓬勃發展。而且大城市快速建設的過程中,也促進了房地產繁榮的10年。這個階段的城市化就是以基礎建設和房地產快速發展為標誌。
(三)18大以來,提出了城鎮化道路
這次的城鎮化道路的提出,是在原有的大城市化不能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提出的。與80年代,提出的小城鎮化道路不同,本次提出的城鎮化道路的背景在於:以房地產業為代表的大城市的過度城市化,造成了產能的過剩。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提出,旨在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的同時,也是轉移產能過剩的一個途徑。
四、城鎮化的兩種發展視角
從發展模式上說,城鎮化可以分為政府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