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當代大學生就業問題探討
學術展台
作者:張媚
摘要: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就業問題日趨嚴峻,大學生畢業後能否順利進入社會、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不僅關係到每個學生的前途,還直接影響到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更是關係到我國社會人力資源和經濟發展狀況的一件大事。然而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卻十分嚴重。本文從市場就業因素和環境、用人單位、高校和畢業生等四個方麵分析了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並分別提出了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因素 就業難 原因 對策
序言
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大學生麵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之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在畢業後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大學生就業難既有社會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事關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更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大學生共同的努力。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簡介
近幾年就業率也維持在70.6%左右,一增一減,這兩組數字非常直觀的告訴我們:大學生就業形勢目前很嚴重,雖然2011年就業藍皮書指出,2009屆和2010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連續兩屆呈現上升,2010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增長趨勢更為明顯。但是總的來說大學生就業問題還是不容樂觀。
二、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近年米,在中國就業形勢較為嚴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成為中國社會問題中排序在前兒位的重要問題,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 所以我們必須要加以重視,目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畢業生就業結構失衡,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高校畢業生的總體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實質是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所處的轉型階段不配置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第一,大量的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中國現有人口近13億,人口基數大,新生勞動力增長過快,遠遠超過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的速度,全國勞動力資源由20世紀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萬人預計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萬人,未來勞動力資源的自然增長每年可以建立兩個海南省,這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產生一定影響。”出現了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而就業崗位增長緩慢,經濟高增長與就業增長脫節的困難局麵。第二,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145萬,2003年212萬,2004年達到280萬,2005年將超過300萬,在社會人力資源需求沒有明顯增長的前提下,這種量的變化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影響是巨大的,大學生就業也從精英化走向了大眾化。”第三,社會發展的區域存在不平衡,東部發達地區為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較好回報發展的前景,成為人才輸入省。
(二) 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導致就業困難。第一,大學生不合時宜的職業價值取向和就業觀念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當代大學生就業狀態研究’課題組在《中國教育報》上公布了他們的調查,大學生目前的擇業觀念,在單位的選擇上:選擇科研結構、黨政群體、中外企業占總人數的63%,而選擇鄉鎮企業、大中學校、集體企業的,隻有7%,在地區的選擇上,選擇大城市的有20.8%,而選擇小城鎮、農村、老少邊地區三項僅有5%。 第二,大學畢業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差,難以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
(三) 用人單位盲目設置的各種條件帶來的就業難。。第一,最主要的就是經驗障礙,很多用人單位特別是企業動輒要求求職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經驗,許多應屆畢業生往往因缺少實際工作經驗而難以落實工作。第二,有些用人單位盲目提高選才標準,追求高學曆。相當多的用人單位存在著重學曆而輕視實踐的傾向。
(四)高校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不利於大學生就業。這裏麵最重要的就是一些學校的辦學方法和觀念落後,沒有市場意識,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大學生所學專業不符合市場需求,出現了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此外, 部分高校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 “調查顯示,非常需要職業指導的大學畢業生對本校就業指導機構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隻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學校有這樣的機構。”這說明大學職業指導工作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