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問題行為的背後(1 / 2)

孩子問題行為的背後

學術展台

作者:劉燕

摘要:本文分享了作者谘詢過程中的典型案例,歸納、總結了孩子表現出來的一些容易被忽視的問題行為,並分析了背後的原因,以及為如何解決孩子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方法和技巧。

關鍵詞:家長;孩子;問題;案例

學校又一個學生因為情緒問題無法堅持在校學校學習,隻能回家治療和休養,看到家長無奈的麵孔和孩子低垂的臉龐,我的心沉甸甸的。近一年來,孩子們因為學習、情緒、人際、戀愛、就業等各方麵的問題來向我尋求心理谘詢。接到的個案越多,我越有著深深的體會:孩子的問題其實可能是父母的問題,或者說,孩子的問題可能和父母有關。父母不恰當的做法、行為等給孩子造成了深深的傷害和惡劣的影響,而父母卻可能並未發現自己的不當,也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案例分享

小成:我爸媽關係不和諧已經很多年,媽媽身體不好,爸爸在鬧離婚,因為他在外麵有了外遇。爸爸對媽媽不關心,還常常挑毛病。他想瞞著我偷偷離婚,表麵上還維持原狀。我覺得他一直在欺騙我,勸過他很多次,對媽媽好一點,他總是口頭答應,實際上從來不改。我知道父母之間已經沒有感情,不可能再相愛。但是彼此年紀都比較大了,沒準兒過幾年也會有緩和。我覺得爸爸不再愛我了,我很擔心父母真的離婚了,我該怎麼辦……

小萍:我爸媽常年在外打工,我隻有十歲以前和他們一起生活,後來一直跟著爺爺奶奶住,期間有七八年沒有見過爸媽,以前通訊不發達的時候聯係很少,基本沒有溝通,我覺得自己被拋棄了,是沒人要的孩子。後來有手機了,爸媽打電話給我也隻講幾句話,每次都是講錢的問題,沒有精神上麵的關心和鼓勵。我從小很懂事,覺得要做好榜樣,壓力特別大。我好像從來沒有當過孩子,很小就“被”長大了。感覺父母特別不理解我,我和他們無話可說,我的生活中也沒有什麼讓我開心的事情,我不喜歡和同學們交流,尤其是他們提到自己爸媽如何好的時候,我更覺得心煩,我唯一覺得幸福的時候就是回老家看爺爺奶奶……

小宇:我爸媽很嚴厲,對我要求特別高,一定要讓我考上好大學,學他們覺得好的專業。學習壓力特別大的時候,每天的生活隻剩下了學習,身體不舒服,頭痛了也必須去學習,晚上還會通宵寫作業,經常起的很早,睡的很晚,有時候寫著寫著作業就能立刻睡著。我對現在的學習一點都不感興趣,不想去上課,隻想玩遊戲看小說。我其實當過萌芽寫手,喜歡文學,但是爸媽覺得學中文沒出息,不讓我自己做決定。

以上三例是我摘取的谘詢過程中比較典型的案例。孩子表現出來抑鬱、焦慮、孤僻、人際關係緊張、厭學等各種問題,究其原因,都與父母、家庭有關係。父母作為孩子最初的重要他人,對孩子性格、習慣、處事方式都有深遠的影響。

二、孩子表現出來的問題

1.過早成熟化

孩子年紀很小就很懂事,表現的超乎實際年齡的成熟,其心理年齡高於生理年齡。這類孩子過於體諒父母,為父母著想和擔心,期望自己能夠解決家庭問題。在家裏表現的非常乖,很聽父母的話,注意察言觀色,行為小心翼翼,希望通過自己的好表現來吸引和轉移父母的注意力,努力做一切讓父母開心的事情,討好父母,犧牲自己,對於自己的角色沒有正確的定位,“自我同一性”未能很好的發展,容易造成角色混亂。

2.獨來獨往,內向孤僻

很多孩子在學校,不能和室友、班上的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知道如何與別人相處,和同學總是覺得格格不入,一起走在路上,別人講話都插不進去,覺得自己完全是多餘的。這類孩子親子關係通常不良,父母隻注重了物質上的盡量滿足,而忽視了精神上的溝通和交流。孩子和父母也基本無話可說,在家和學校一樣寡言少語。有的家長覺得孩子這樣沒事,隻要不惹是生非就好。其實不然,每一個孩子內心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和鼓勵,而且父母的愛沒有其它任何的途徑可以取代。如果孩子沒有和父母之間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歸屬和愛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長大以後難以與別人建立親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