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校園體育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研究
學術展台
作者:劉鳳蘭 侯丕宇 劉岩
摘要:傳統體育課的教學的形式主要是以傳授體育基本技術技能為主,落後的教學思想使學校體育工作出現很多問題。在教學教學中,過度關注運動技能培養和體格鍛煉,而忽視了學生的身心協調發展,忽視了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塑造,校園體育建設應積極提倡培養學生的自主鍛煉能力,使其形成一種良好的個人習慣。
關鍵詞:校園;體育教育;現狀
自《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我國的校園體育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促進了學生德、智、體全麵發展,“校園體育能夠提高校園生的體質,磨練校園生的意誌,有效促進校園生身體形態、身體素質和身體機能的發展,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作用不容忽視。”[1]但城鄉教學資源配置仍不合理,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待革新,師資隊伍急需建設等問題也同時存在。我國頒布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來,校園體育教育是否符合其要求,真正體現其倡導的基本理念,達到了其提出的五點目的,本文經過深入的調查,對我國校園體育教育的現狀進行了分析與研究,提出了相關建議。
一、學校體育教育資源匱乏
在教育資源整體失衡的大環境下,體育教育資源的不合理也就愈加明顯,無論是在教師資源、教學器材,還是教學管理、課堂規劃,都存在著此類問題。
“體育教師是完成學校體育任務的主導因素,同時也是保證體育教學工作順利完成的基本因素。”[2]因此,體育教師的素質決定了體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但是,正規體育院校的畢業生仍然沒有成為校園體育教育的中堅力量,而且,城市占據了其中八成以上的教師資源;鄉村的體育教師大部分為其他科目教師兼任。至於教學器材,更是相差甚遠,城市的校園有必備的教學器材、場地、運動設施等,條件好一點兒的還有體育館、塑膠跑道;而鄉村一般情況下隻有些必備的球類,單雙杠等,能滿足基本需求,但要想達到教育部《校園體育器材設施配備目錄》的相關要求,更是無從談起。在課堂規劃上,城市更加注重教師的培養和選拔,通過教學研討等方式促進和督促教學,而鄉村則無力顧及,缺乏必要的支持和監管。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流動人口數量不斷增加,體育教育資源配置難度進一步加大,但城市和鄉村的體育教育資源配置失衡,導致了教育不公現象的嚴重化,在鄉村基礎教育相對薄弱的今天,體育教育資源配置同樣是一個應該引起廣泛關注的問題。
二、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思想落後
所謂體育教育,是通過身體活動和其他一些輔助性手段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過程。那麼,是否能達到應有的教育目的,教育過程至關重要。
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依然很有市場,“不可否認,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程序和方法有合理和科學的部分,但是,教學過程中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師的說教下,被動地進行機械的模仿練習。”[3]但其無法適應新的教育環境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要求,老套乏味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失去了應有的興趣,難以達到教學目的。現行教育體製下,教師基本能夠按照大綱要求完成教學任務,但是“教師示範——學生練習——教師再糾正”的單一授課模式急需改革。而且,在鄉村體育教育中,“放手式”、“遙控式”教學依然存在,一個球就可以玩一節課;在城市體育教育中,也存在著自由活動時間過長,教學環節不完整,過於隨意等現象。
落後的教學思想更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教學中,隻注重學生的運動技能培養和體格素質鍛煉,而忽視了學生的身心應該全麵發展,更應培養學生的自主鍛煉能力,使其形成一種良好的個人習慣。《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倡導的就是建立新型的課堂教學師生關係,從而摒棄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達到應有的體育教育目的。
三、學校教學不應擠占體育課時
體育課是副科,這種想法在極力倡導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依然被廣泛認同。因此,素質教育掩蓋下的應試教育變得更加可怕。在很多學校,體育課程經常被擠占,用於文化課程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