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奧林匹克建築的發展與研究(1 / 2)

奧林匹克建築的發展與研究

學術展台

作者:杜紫薇

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興盛,世界各地的奧林匹克建築也以它大氣磅礴的氣勢、獨具特色的風格和千姿百態的設計為世人所矚目。奧林匹克建築不僅僅是比賽使用的場地,更是一個主辦國家、一個民族為這場世界性的盛宴所準備的舞台,它綜合了人們對奧林匹克精神和文化的認識。研究奧林匹克建築的發展脈絡,分析奧林匹克建築與建築設計的交彙融合,將對奧林匹克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依據。

1.奧林匹克建築

一直以來奧林匹克建築在世界範圍內的發展都會受到建築發展的影響。作為公共建築的標誌性建築,體育建築體現出了時代精神、現代化水平,並為新技術、新工藝提供了平台。在奧林匹克文化裏奧林匹克建築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奧運會體育競賽提供活動場所,屬於奧林匹克文化的物質載體。奧林匹克建築通過其物質特征從形象上反映出體育活動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心理。

1.1現代奧林匹克建築

根據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現代奧林匹克建築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初期階段、中期階段、當代奧林匹克建築。在這三個階段中,奧林匹克建築都圍繞著一個基本主題在發展,即建築、環境與人如何才能達到和諧的努力,也正是奧林匹克發展變遷的一個原動力。

1.2 初期階段——(第1屆至第5屆)

1896年第1屆現代奧運會回歸到了希臘雅典,為舉辦奧運會希臘政府在原來的雅典古運動場遺址廢墟上重建了一座體育場-潘納辛尼亞體育場。體育場的平麵為長圓的馬蹄形,入口處開敞的一端建有石柱廊,是觀眾出入的地方,內場非常細長,跑道在轉彎處半徑很小,看台達到47排,可容納6萬名觀眾,跑道全長333.33米,直道長192米。整個體育場白色大理石包裹著,樸素而聖潔,置身於其中讓人仿佛回到了那個質樸而經典的時代。這是希臘本土建築師安.米達修斯在設計時為了重現昔日風采,將體育場仿效古希臘羅馬風格,但是僅僅隻體現了結構樣式,建築裝飾和雕刻藝術並沒有體現出來。本屆奧運會舉辦得十分簡陋,主要由於奧運會在曆史的長河中消失千年後又再一次重新出現,人們對奧林匹克運動這種陌生的活動並不熱衷。本屆奧運會主辦方希臘政府資金十分短缺,最後是希臘富商喬治.阿維羅夫捐出重資才得以完成修建。

1908年第4屆現代奧運會在英國倫敦。為了舉辦此次奧運會,英國專門修建了白城體育場,從破土動工到建成僅僅用了10個月。這是現代奧運會建築史上第一次專門為奧運會修建的體育場,也可稱為是奧林匹克運動複興以來的現代化競技綜合體育場建築。白城體育場位於當時英法聯合舉辦的博覽會會址旁邊,場內可容納7萬名觀眾,體育場鋪設了一條周長為536.45米的煤渣田徑跑道,外圈是一條666米長的自行車賽場專用的水泥賽道,場地內還修建了供跳高、跳遠比賽用的沙坑。具有創新意義的是英國人在體育場中間特意安排了足球比賽的場地,並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大型體育場的統一範例。白城體育場是第一座應用現代新建築材料的體育場,體育場頂蓋沒有沿襲慣有的傳統特征,各個建築部分也沒有傳統建築風格標誌的裝飾,迥異於同時代的建築風格,其簡單新穎的鋼結構為現代體育建築場館的發展開創了一個先河。

1.3 中期階段——(第7屆至第20屆)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原定於1916年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6屆奧運會被迫取消。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國際奧委會趕緊籌劃舉辦第7屆奧運會,雖然各國均處於戰後恢複期,不過任有3個城市申請舉辦奧運會。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奧委會和奧運會一步步走向成熟,奧運建築隨著奧運會一次次的成功舉辦也以其獨具匠心的建築特色受到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