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銅仁市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1 / 2)

銅仁市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學術展台

作者:楊學禮

摘要:銅仁市地處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經濟落後,外出打工青壯年規模很大,留守兒童的數量龐大。調查發現,銅仁市留守兒童總體情況尚可,但是在監護、學習、心理、品德、安全等方麵也存在一定問題。在城鄉二元結構及城鄉、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情況下,建議構建減量機製,減少留守兒童數量;進一步完善監護製度;構建政府牽頭,社會各界有序參與的全方位關愛網絡。

關鍵詞:銅仁 留守兒童 生存現狀 對策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逐漸向城市和東部發達地區轉移。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①近年來,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相關研究逐年增多,各地也出台了關愛留守兒童的有關措施,但留守兒童數量仍然不斷增加,留守兒童問題依然突出。

為了解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為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本課題組對銅仁市②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從監護、學習、心理、品德、安全五個方麵進行了調查和分析。

一、銅仁市農村留守兒童概況

銅仁市位於貴州省東北部,行政區域總麵積18003平方千米,少數民族區域占全市總麵積77.16%,工業薄弱,經濟欠發達。截止2011年,全市總人口427.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占88.05%,城鎮化率為33.53%;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4.21%。③作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銅仁市農村經濟落後,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的規模較大,留守兒童的問題亦非常突出。

據原銅仁地區婦聯2008年的不完全統計,銅仁地區約有農村留守兒童121250人,約占全區7-15歲適齡兒童的23.3%④,比全國比例略高。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留守兒童經濟較為富足,學習尚屬優良,能夠與同學和睦相處,能夠體諒父母外出打工的艱辛;但是在監護、學習、心理、品德、安全等方麵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二、銅仁市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分析

(一)監護問題

監護缺失與不力是農村留守兒童麵臨的第一個難題。調查表明,銅仁市僅有約30.7%的農村留守兒童處於父親或母親的監護之下⑤。而接近70%的農村留守兒童或是與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或是與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甚至還有極少數是單獨生活。《民法通則》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未成年人保護法》從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四個方麵規定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但是,大量留守兒童無法與父母一起生活的現實狀況,使得父母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和以家庭為核心的保護無法落到實處。留守兒童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嗬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特別是出現了部分“留守兒童”遭受不法侵害和走上違反犯罪道路的現象。在很多留守兒童身上,家庭的親情教育、情感交流和關愛保護功能幾乎喪失。可以說,監護不力和親情缺失是很多留守兒童在學習、心理、品德和安全等方麵產生問題的重要原因。

(二)學習問題

在調查中發現,由於在學習上缺乏父母的指導、督促和幫助,部分留守兒童學習目的不端正,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自製力較差,學習成績偏低,遲到、曠課、厭學、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在調查中,有近70%的孩子表示,如果父母在身邊,自己的學習會更好些。對於這種現象,學校也很無奈,他們表示,教育不隻是學校的工作,留守兒童的父母工作流動性較大,校方在工作中發現學生的不良行為,無法與家長及時溝通,而家長幾乎不主動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照顧留守兒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他親屬或者沒有能力管教孩子,或者隻關心孩子的生活,對孩子的學習問題漠不關心。

(三)心理問題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與溝通,對孩子的正常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產生的直接影響就是親情的缺失,這種缺失對於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有著重大的影響。照顧留守兒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屬,往往無法及時顧及孩子的心理和情緒方麵的變化。留守兒童處於身心發展的時期,對自己的身心變化、人際交往與溝通等有著自己的認識與理解,也存在著種種困惑與煩惱。調查中,約有40%的孩子表示自己經常感到孤單,約有50%的孩子表示有心事的時候找不到合適的傾訴對象,寧願悶在心裏。留守兒童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長期處於缺乏親情嗬護和家庭交流的環境,容易養成冷漠、自卑、封閉或驕縱、隨意、任性等不好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