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城鎮化過程中留守兒童現狀與對策
學術展台
作者:王麗娜
摘要:當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麵臨學習滯後、心理失衡、行為失範以及安全堪憂等方麵的問題。妥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應把農民工就地就近轉移與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結合起來,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創新留守兒童的管理模式,發揮學校和社區在農村留守兒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城鎮化 留守兒童 現狀 對策
在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進程中,越來越多的城鄉富餘勞動力離鄉外出經商、務工,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能力和條件將自己的子女帶在身邊,隻能將還不能獨立生存的孩子托付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親戚朋友照管。由此,在農村和社區便出現了一個新的特殊社會群體——留守兒童。他們由於年齡尚小,又沒有父母在身邊,缺少親情關愛,致使部分孩子“學業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親情失落、安全失保”而演化為當前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兒童關係到我國未來人口的素質和國家的長遠發展,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麵臨的新挑戰。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的新階段,正確認識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複雜性和長期性,采取切實措施妥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推進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發展進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調查統計顯示,目前我國留守兒童已達到7326萬人,而且麵臨著一係列問題。
一、城鎮化過程中留守兒童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特殊性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的家鄉並且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是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與農民工流動相伴生的一個群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受戶籍製度的限製,我國農民工在城鎮化過程中的人口流轉並不同於一般意義上流遷人口地域、職業轉換的路徑。農村勞動力在進入城市的過程中,不僅要實現地域轉移、職業轉換,還要實現身份變換。在這種特殊的模式下,我國的城鎮化實質上是一種半城鎮化,已經進城的農民工實際上並沒有市民化。
(二)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麵臨的突出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身心發育、知識積累的關鍵期,家庭、學校和社會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當前,由於家庭的不完整、父母在家庭功能中缺位,農村學校教育管理的不健全以及農村基層組織功能的弱化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受到嚴重影響,突出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麵。
1.學習滯後。對於那些父母均外出的兒童,監護人是臨時的或者是隔代的,“重養不重教”的現象十分普遍。調查表明,74.96%和84.2%的留守兒童祖輩隻有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沒有能力給予留守兒童學習上的輔導。在家務、農活繁重時,他們還需要孩子的幫助,有的地方甚至出現留守兒童要經常或者不時地照顧祖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逆向監護”現象。同時,留守兒童的學習往往缺乏自覺性,逃學和輟學的很多,學習成績排在中下等的比例較大。
2.心理失衡。研究表明,與父母分離時間不同的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存在顯著差異,與父母分離時間越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種心理問題更突出。由於缺乏傾訴的對象和家人的引導,留守兒童對外界的認識容易產生偏差,心理壓力較大,性格發展不健全,存在著明顯的缺陷,表現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還有的表現為膽小、自卑感嚴重或者任性、叛逆心理特別強等。調查發現,當留守兒童普遍感覺孤獨無助,心理壓力增加;37%的留守兒童經常不想跟任何人說話;30%的留守兒童經常感到孤獨。這種心理上的失衡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社會化過程。
3.行為失範。留守兒童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和新鮮感。由於缺乏父母的親情關愛和指導教育以及社會支持,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約束的情況下,留守兒童容易在道德觀念、道德行為方麵受到一些負麵影響。這就導致了部分留守兒童缺乏道德感,沾染上不良的習慣,犯罪的比例較高。最高人民法院的資料顯示,自2000年以來,中國各級法院判決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其中“留守兒童”違法犯罪問題已經成為中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