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麵部表情識別的跨文化研究綜述
學術展台
作者:王娟娟 劉愛華
摘要:近年來,在麵部表情識別的跨文化研究中,自發麵部表情的識別、組內優勢效應以及麵部表情信息的上下不對稱性已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方言理論、中國民間模型和EMPATH 模型從不同角度對麵部表情識別的跨文化研究的結果進行了理論解釋。而眼睛線索和語言效應以及其他因素是麵部表情識別的重要影響因素。今後,麵部表情識別的跨文化研究會趨於更精細、實用性更強。
關鍵詞:跨文化;麵部表情識別;理論解釋
引語
情緒是綜合了人類的感知覺、思想和行為的一種狀態,情緒識別是人類社會化過程中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 表情是情緒的主要表現形式,它作為信息的載體,與語音、體態一樣,是研究情緒的重要客觀指標。對表情的係統觀察最早可追溯到達爾文, 他通過對人類和動物表情的細致觀察, 同時搜集他人的觀察記錄得出了人類的表情起源於動物先祖的各種適應行為的結論, 並將研究成果整理成專著《人類和動物的表情》 , 開創了表情識別研究的先河。目前有關情緒麵孔識別的研究主要集中於:(1)麵部表情識別的性別差異;(2) 麵部表情識別中的年齡差異;(3) 麵部表情識別的跨文化研究及ERP成分;(4)特殊群體的麵部表情識別。
1.表情識別的跨文化研究內容
1. 1 自發麵部表情。由於自發麵部表情對自然人的實時表情, 比刻意地讓麵部某個肌肉運動或者做出某種麵部表情更難以被研究者控製, 跨文化研究中麵部表情的表達者可能會做出與情緒無關的麵部肌肉運動, 研究者們仍不能確切地指出這些表情具體代表著什麼情緒。並且這種現象會降低觀察者判斷自發麵部表情的正確率[1]。
1.2 組內優勢效應。和神經文化理論主張的情緒溝通模式是普遍的、天生的看法不同,新近很多研究發現,情緒的麵部表情識別中存在著組內優勢效應。所謂的組內優勢效應,是指當情緒由自己文化群體中的成員表達時,就更容易被識別。換言之,人們在判斷與自己有相同文化背景人物的麵部表情時, 其準確性要高於判斷與自己文化背景不同人物的麵部表情。對中美兩國健康成年人對愉快、憤怒、恐懼、悲傷、厭惡和中性6種情緒麵部表情的識別率進行跨文化研究表明:中國人對厭惡、恐懼和愉快表情的識別率明顯低於美國人,美國人對於男性憤怒和女性悲傷麵孔的識別率顯著高於中國人[2]。
1.3 麵部表情信息的上下不對稱性。國內外研究一致表明麵部表情特征信息具有文化差異和情緒種類差異, 這種差異體現在上下麵部信息的不對稱性上。Ross和Reddy研究表明, 人們用臉的上(下)部分比用臉的左(右)部分更容易做出麵部表情, 這引起研究者們開始關注上下麵部信息。研究麵孔特征信息的提取對理解人們表達和識別情緒有重要作用。Eisenbarth和Alpers考察健康德國大學生觀看麵部表情時的視覺掃描路徑, 發現相對其他麵部表情, 被試觀看開心表情時將更多的注視點放在嘴巴上,觀看悲傷表情時更多的將注視點放在眼睛區域。
2.理論解釋
2.1 方言理論。早期解釋麵部表情跨文化一致性和差異性的主要理論是Ekman於1972提出的神經-文化理論,該理論為方言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Effenbein 和Ambady在認為存在著一個“普遍情感係統”和一個“特殊情感係統”。普遍情感係統像一種語言係統對所有文化來說有著相同的表達情緒的作用, 讓麵部表情具有普遍性, 獨特情感係統包含了一些對“普遍情感係統”的調整,而每種獨特情感係統就是一種方言, 它獨立地執行相應的功能, 受文化、教育等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 不同文化的人以其獨特的方式來表達情緒[5]。
2.2 中國民間模型。中國民間模型是一個用中國的語言來描述麵部表情的語言模式,它認為中國人更傾向於用自己語言(如成語)來表達和理解麵部表情和情緒, 並將其描述成複合的情緒, 不同於一些國家的人(如美國人)將麵部表情理解成離散的情緒,並用簡單的詞語來描述。中國民間模型認為中國人在麵部表情識別時有4個特點:(1)中國人在知覺麵部表情時, 臉的上半部分(如眉毛和眼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中國人一般不會對情緒進行離散地分類,因為他們對麵部表情的描述不包含情緒術語;(3)幾乎所有麵部表情的描述都是關於部分的麵部運動或者是部分的麵部結構;(4)當描述一種情緒時, 中國人會將這個情緒在麵部的突出特征描述出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