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滑縣民間故事內蘊的民眾自然觀(1 / 3)

滑縣民間故事內蘊的民眾自然觀

學術展台

作者:何佳

摘要:滑縣民間流傳著大量的故事,這些故事內容多樣,情感豐富,體現出滑縣民眾對於自然和社會的認識。通過田野調查,並對其進行分類整理,或可據以管窺滑縣民眾的自然觀。

關鍵詞:滑縣;民間故事;自然觀

滑縣地處中原,北近古城浚縣、安陽殷墟;南鄰新鄉、開封地區,古為黃河故道,有著悠久的曆史文化。滑縣有眾多曆史文化名人,並保存有大量的遺址古跡。如:明福寺塔、歐陽書院、衛國都城遺址、張家遺址、白雲觀遺址、瓦崗鄉的瓦崗軍點將台遺址等。滑縣民間故事就在這濃厚的曆史文化氣息中產生、傳承和變異。

魯迅先生在闡述民間故事產生原因時說它是人在勞動閑暇時的自娛消遣活動。[1]滑縣勞動人民在繁重的勞動之餘,尋求到一種排遣閑暇時光的方法,那便是講故事。久而久之,經過口耳相傳,一些民間故事便流傳了下來。筆者通過田野調查,整理出50篇流傳於滑縣民間的故事,這些故事種類繁多,包括有神奇故事、動物故事、生活故事以及民間笑話等。它們折射出了滑縣民眾的生存狀態和心理內質,體現了中原廣博腹地之上普通勞動人民樸素的思考方式和觀念。本文擬通過對這些民間故事進行文本分析,或可管窺滑縣民眾的自然觀及其形成的深層原因。

一、 滑縣民眾自然觀的主要體現

根據《文史哲百科辭典》的解釋,自然觀是“屬於世界觀的一部分,是人們對於自然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即對自然界的本質及其存在狀態、發展規律的觀點”[2]。並且指出“古代的自然觀是樸素唯物主義的。它帶有直觀的、猜測的性質,缺乏科學驗證。”[3]滑縣民眾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之中,無時無刻不與自然打交道,因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係統的認識自然、宇宙、人生的觀念,並且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將他們的觀念傳達給其他世人和後代。他們在民間故事中的自然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體現在他們的鬼神觀上。在滑縣地區流傳的故事有很大一部分是與鬼神有關的,涉及的有神靈故事、精怪故事和鬼怪故事,而神靈又包括自然神、社會神和人神等。他們認為鬼和神是兩個非常神秘的群體,並且是與人共存於同一空間之中,具有常人所不具備的能力,而這兩個群體又各執惡與善兩端,《春秋傳》中說過“此鬼無所依歸,好為民作禍,故祀之也。”[4]滑縣民眾也大抵如此認為,鬼具有讓生人遭禍的本領,人世間的許多災難的發生都是因為這些鬼在作祟,鬼怪是一種異變的和危險的因素,因而人們非常恐懼。滑縣勞動人民在談論鬼時,是“把它當作與自身的生存和禍福息息相關的誡言去忠告、聆聽”[5],因而滑縣民間流傳的大多數鬼怪故事都是鬼害人或者鬼嚇唬人的,如:《水上漂秤砣》、《水鬼兒找替身》寫的都是水鬼害人。精怪故事中的《老鱉精的故事》、《蠍子精的故事》講的是老鱉精和蠍子精報仇害人的故事。《大寨遇鬼》中的大寨也飽受鬼怪的欺侮和戲弄。對於神靈,滑縣民眾的態度不僅包括畏懼,更多的是崇拜。他們頭腦中的神聰明智慧,有著巨大的能力,幾乎是無所不能,不平之處便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人們通過祈求來讓這些神靈賜福,庇佑自身。在《浚縣山的三位老奶》的故事中,碧霞元君曾顯靈醫治好了明代浚縣知縣蔣虹泉兒子經久不愈的怪病,因而人們對三位元君頂禮膜拜,碧霞宮中香火鼎盛。此外,在《水淹慶祝城》中的雨神,能解民之憂,降落甘霖,因而人們尊敬它,甚至還會在旱災之時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借此來向其祈雨。

其次,體現在他們的生死觀上。滑縣民眾愛惜自己的生命,重死生,不輕言與己生命有威脅的東西。比如民間禁忌。禁忌不一定是記錄成為文字來明確規定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它是通過一代一代的言傳身教而延續下來的,可能隻是一種口頭傳播或者行為示範,但是卻具有強大的內在約束力。禁忌形成之後,人們便會把它作為一種道德行為標準,並依照這種標準來行事。 “禁忌,一方麵指的是這樣一類事物,即‘神聖的’或者‘不潔的’、‘危險的’一類事物;另一方麵又是指的這樣一種禁製,即言行上被‘禁止’或者心理上被‘抑製’的一類行為控製模式。”[6]滑縣民間故事中此類關於民間禁忌的作品甚至有些封建迷信的味道,在《晚上莫談》中,“白天不說人,夜裏不談鬼”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事情,人們因為怕看到鬼,因此在夜晚禁止談論關於鬼怪的故事,因為鬼怪是不潔的,會給人帶來不好的影響。在《大年初一早上為何不讓上廁所》中,勞動人民把這一習俗解釋為避開薑子牙的媳婦秤神,這是一種行動上的禁忌。但是,禁忌並不能客觀地起到現實作用,而是一種心理上的約定俗成。此外,滑縣人民相信輪回觀念和修道成仙,在《沒喝迷魂湯投胎》中講述了一個老頭三世投胎的神奇經曆,《王乾上天》講了王乾通過苦心精修,終於找到通往天界的路,須臾之後,重返人間,已是物是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