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方道德情感主義視野中的移情問題研究(1 / 2)

西方道德情感主義視野中的移情問題研究

學術展台

作者:張韻琪

摘要:西方道德情感主義通過對人的內心情感體驗和情感狀況進行深入透徹的分析,力求探尋人類情感世界的道德走向。道德情感主義重視對情感和道德之間關係的思考,並且對道德情感主義的主要辯護依據移情問題做出了細致的解讀,本文從移情的內涵出發,理清移情於道德情感的關係,結合時代發展語境分析移情的現實啟示,實現西方道德情感的現實性轉化。

關鍵詞:西方道德情感主義,移情,啟示

移情作為人類內心真實情感的心理機製,體現人類的情感本能。移情對於個人情感的展示,人際關係的把握都有很積極的影響。無論從理論研究還是現實的實踐啟示上進行分析,移情都有很深刻的社會價值。

一、 移情的內涵界定

對於移情這一行為的內涵界定需要從概念、產生機製和理論延伸三個層麵進行分析。不同時期西方學者對於移情的作用效果都有非常深刻的認識,他們最終的效果都是希望提升道德情感的外化能力,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 移情的概念。移情產生於美學領域,是指個體在將感受投入到對客體的觀察上,影響著客體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實現個體與客體的共鳴和情感的共融。但是移情這一概念涉獵到多種學科領域,歸結起來主要分為三種成分:情感性成分、認知性成分、意動性成分。三種成分與道德情感的實現都是非常深刻的作用力。

(二) 移情的產生機製。移情的出發機製的多樣的,但是最終產生的道德情感缺失相同的。移情的產生機製主要體現在五中的行為方式中。每一種觸發的方式都可以單獨的作用於道德情感,也可以經過合作共同作用在行為活動上。模擬狀態、經典條件反射和直接聯想是移情喚醒方式中最為基本的方式,三者同時作用就為對個人形成最基本的行為指示。相對這三種方式的作用效果,間接聯想和角色就被看做是比較高級的移情喚醒方式,對於個體的行為認知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使沒有具體的情景和對象,這種喚醒方式也會促使情感的內化作用,使移情行為對外界環境的依賴性大大的減小。

(三) 移情的理論延伸。對於移情這一現象學科的研究有非常豐富的研究成果。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休謨同情論、亞當斯密的情感共鳴論和哈奇森的道德感。 哈奇森提出人具有像對美一樣的對善的天然情感,並宣稱對情感的分析就是道德哲學的任務”。休謨將同情歸類於道德情感的實現,亞當斯密則認為善惡判斷、道德評價是情感的評判價值。對於移情的相關理論研究是跨學科和領域的,擁有非常廣泛的研究價值。

二、 移情與道德情感的關係

移情與道德情感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係,在西方道德情感主義的問題研究過程中對於移情和道德情感有相關性的研究。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的學者就是霍夫曼,他子啊移情理論方麵的研究應著有《移情與道德發展——關愛和公正的內涵》,在其論述中關注的是人們的關懷和道德情感之間的關係。在五中不同的道德困境的分析當中滲透出移情與道德情感之間的關係的分析。

(一) 移情是道德情感內化的契機。移情對道德情感的作用體現在現實的行為表現中,作為一個行為個體有遵守和接受的原則,在沒有任何實際的社會利益的影響下切身的考慮到其他行為個體的感受和利益時,這樣的過程就表明了這一行為個體形成了內化的道德情感結構。移情引發了個人的思考和情感體驗,因此我們說在情感的轉化過程中移情為道德情感的內化提供了行為契機。移情是個人社會化的表現,移情在道德情感內化的過程中促使了人們形成關懷、正義等價值體驗,將道德原則內化並且見之於行為表現。

(二)移情是道德判斷的情感原則。移情的作用對象和作用的功能也體現在價值的判斷行為活動,當人們在看到現實的社會表現,在心靈中就會產生情感的因素,情感形成生動的觀念,然後轉變為情感的自身。這是休謨在對同情的論述中表達出來的觀點。移情所產生的價值判斷對人們的情感形成導向。正是因為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己的情感體驗有所契合和共鳴,移情的作用力才能夠得到實現,在移情的作用下人們根據自身的道德判斷形成情感的作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