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兒童心理健康的綜合幹預效果評價及影響研究(1 / 3)

對兒童心理健康的綜合幹預效果評價及影響研究

學術展台

作者:母佳哲 王卓 寇海帆 王倩瀾 遊園園

摘要:本文從社會工作的分析視角立足社區兒童,引進現代兒童社會工作方法和社工人才隊伍將家庭、學校、社區和社工機構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小組工作、個案工作為主並結合社區工作、家庭治療等相關專業方法來進行物理性治療,對兒童心理健康進行及時有效的綜合幹預及輔導,為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各項支持性、保護性、補償性和替代性等功能調節服務,並結合社區具體情況,運用科學的社會學理論以創新機製開展工作。

關鍵詞:社區兒童 社區幹預 心理健康

一、 問題提出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核心家庭已成為社會家庭的主要形式,城市社區中兒童心理問題也日益凸顯,突出表現在心理複雜、厭學、脾氣暴躁、情緒障礙、自閉症、多動症、性早熟等方麵,這些問題也越來越成為阻礙和製約孩子發展的一個瓶頸,成為影響個人成長、家庭幸福、學校和諧、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盡管心理健康理論研究水平發展迅速,但無論從學校、家庭還是社會來看,傳統的心理輔導及治療模式似乎已經難以適應和解決現代社會層出不窮的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二、研究的依據及必要性

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對心理健康的標準定義為個體心理活動在本身及其環境許可的範圍內,情緒、身體、智力等方麵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

兒童時期是個性發展和社會化的重要時期,是培養兒童良好心理品質的重要時期。個體早期的經曆對個體的成長具有很大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兒童個性初步形成期(7~10歲),利用此時具有極大的可塑性,針對兒童成長時期遇到的心理障礙采取及時的綜合幹預及個別輔導,能夠有效消除心理問題,提高心理素質,降低心理障礙的程度。

目前我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引導、宣傳,學校以學生團輔、家庭教育相結合的模式開展兒童心理問題的預防,但作為兒童主要的生活環境之一的社區的機構資源較為匱乏,也影響了其社會化程度。受傳統文化認知因素的影響,很多國人對於兒童早期心理亞健康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缺乏科學合理有效的專業性幹預和治療,包括學校和家庭都存在這種認知偏差,其集中表現為部分學校心理健康谘詢師人員配備存在較大問題,加上師資力量、水平有限,導致利用率十分低下,形同虛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質量低下,執行情況嚴重縮水,難以應對和解決迫切需要解決的需求,長此以往將不利於兒童健康發展,也影響對心理亞健康群體的進一步觀察和治療。

生長環境對兒童青少年在認知、情感、行為等社會化方麵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以兒童社會工作創新理念將家庭、學校、社區和社工機構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小組工作、個案工作為主並結合社區工作、家庭治療等相關專業方法,針對性的對兒童開展綜合幹預工作,對兒童所處的環境進行綜合幹預、再造和調試並提供各項支持性、保護性、補償性和替代性等功能調節服務,將潛在性的問題加以遏製,逐步糾正認知及心理偏差,解決和恢複兒童功能性失調所帶來的問題,幫助兒童擺脫心理困擾。

三、幹預對象概況與方法

(一)研究的對象。本課題研究的對象是對成都市錦江區東升社區內出現心理偏差的部分兒童。

(二)研究的方法

1.問卷分析法:通過問卷,歸納分析出存在的共性的及成因,整合環境資源及時製定相應的幹預措施與策略;

2.學習觀察法:在問卷分析法的基礎上,配合社區工作人員對出現心理偏差傾向的兒童進行重點觀察,對家長進行專業知識的講授;

3.小組工作法:與社區社工站合作,根據年齡分層及心理問題的類型進行分組,通過“心理障礙自診”“人際交往指導”“溝通與情緒管理”“理解與包容”“行為習慣培養”“健全人格的形成”等一係列小組活動,客觀地引導並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4.個案分析法:對於特殊兒童個案,全方位多視角診斷其產生心理障礙傾向的成因,對症下藥,製定幹預與矯正方案。

(三) 綜合幹預與輔導措施

通過建立學校、家庭、社區、社工機構四位一體聯動機製,多管齊下,相互配合,優勢互補,運用各自的資源和方法多方位,全視角對兒童開展綜合幹預。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