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航運輸業發展與改革曆程研究
學術展台
作者:秦玄
摘要:新中國民航運輸業誕生於1949年。經過60年來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餘年,民航運輸業取得了飛躍的發展成就,產業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民航產業已經從計劃經濟時代政府控製的較邊緣化的運輸部門之一成長為規模龐大、效益良好的重要國民經濟產業部門之一。民航運輸業取得的驕人發展成就一方麵是國民經濟發展、產業發展的內生驅動,一方麵也極大受益於國家政府對產業體製大力改革的外部推動和促進。本文將對中國民航運輸業的發展與改革曆程進行梳理,希望對此行業發展做出微薄貢獻。
關鍵詞:民航運輸業 改革曆程 競爭
一、計劃經濟時代的軍事化管理
從1949年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前,整個中國的國民經濟都是純粹的計劃經濟體製。在這種經濟體製下,不存在企業的市場行為,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承擔了所有經營活動的組織、管理、決策等職能。從政府的組織設置來看,這一階段的政府是按計劃經濟體製要求而設立的高度集中、全能型的大政府模式。從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管製來看,是政府直接控製經濟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的絕對行政壟斷體製,在這種體製下,政企合一也成為當時國民經濟的主流形式。而民航運輸業由於涉及到國家主權、國防安全等因素,更是嚴格由中央政府壟斷和控製,實施軍事化管理。在這期間,雖然民航運輸業的具體領導部門有過幾次調整,但由中央政府嚴格管製的軍事化管理體製基本沒有變化。
二、民航運輸業的企業化改革初期階段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發展的重要裏程碑,黨和國家的關注點從意識形態領域轉到經濟領域,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為綱。自此,中國經濟體製的改革正式啟動,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從純粹的計劃經濟體製逐步向市場化轉型,中國經濟也迎來了高速蓬勃的發展。作為國民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民航運輸業在1980年也按照經濟體製改革的要求啟動了體製改革。1978年、1980年,鄧小平先後指出民航空要用經濟觀點管理、民航要企業化。1980年2月,中央決定將民航由空軍代管改為國務院領導。同年8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民航要走企業化道路”的社論,標誌著民航企業化改革正式啟動。在1980年至1987年這一階段的改革是民航運輸業企業化改革的初期階段,期間經曆了一個重要的民航運輸業去軍事化過程。
三、企業化改革的深入和放開競爭
1987年1月30日,國務院批準了中國民航局《關於民航係統管理體製改革方案和實施步驟的報告》,決定對民航運輸業進行以航空公司與機場分設為特征的體製改革,此中國民航運輸業的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1987年至2002年,中國民航運輸業圍繞政企分開、放鬆進入規製、建立“模擬競爭市場”、促進產業內企業有效競爭的主旨展開了一係列深化改革的行動。
首先是組織機構的改革。對民航局機關進行了機構改革,於1989年11月30日,組建了新的民航局,在明確職責的基礎上調整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在1987年至1992年間,陸續組建了國航、東航、南航等6個國家骨幹航空公司和中國通用航空公司。其次是放鬆市場準入的管製。允許有條件的地方組建地方航空公司。到1996年底,全國共有運輸航空公司26家,其中民航總局直屬企業11家,地方航空公司1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