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國時期海南黎族地區的貿易狀況初探(1 / 2)

民國時期海南黎族地區的貿易狀況初探

學術展台

作者:周濤

摘要:民國時期隨著民族交往的不斷加深,黎漢貿易更加密切和頻繁。受國際和國內政治、軍事勢力錯綜複雜的鬥爭形勢影響,黎族地區的貿易範圍、方式、規模、商品種類在不同時期呈現出較強的階段性特點。

關鍵詞:民國時期;黎族;貿易

黎族作為海南島的土著居民,到民國時期,由於自身生產力發展、黎漢民族交往的深入、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入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衝擊,黎族地區的商業貿易呈現出曲折發展的新態勢。在此,筆者不揣淺陋,試就民國時期黎族地區貿易發展狀況進行探討,就教於方家。

一、黎族地區商業貿易發展概況

(一)民國時期黎族地區的貿易整體上十分落後。20世紀40年代,白沙地區仍沒有一處像樣的集市,貿易多以攤販擺攤的形式叫賣一些食鹽、粗布之類的簡單生活用品1。牛和稻穀作為一般等價物仍廣泛應用於黎族內部的貿易之中,貨幣很少使用。此外,貿易的範圍十分有限,如原樂東重合盆地的你下老村、紅坎村的村民進行貿易時,其範圍多以臨近相同方言的村峒為主,最遠也不會超出盆地的範圍。

(二)不同黎區商業貿易發展不平衡。在商業相對發達的三亞地區已出現坐商店鋪近百家,其中既有資本豐厚的瓦房商店“瓦鋪”,也有資本較小的茅草商店“茅鋪”。經營種類涉及土特產收購與外運、農副百貨批發零售等。但是,在黎族聚居的中部山區,商品生產和流通十分落後,以物易物占據主導地位,墟鎮和集市隻零星分布於山區邊緣與漢族雜居的地帶,且商販走村串戶沒有固定地點,商品也以針線類的小百貨為主。

(三)職業商人較少,尚未出現職業分化。“所有黎族都是農民2”,每個黎族人都要從事農業生產,都把農田耕種作為第一職業,即使其本人具有較強的商業、狩獵、製陶等技能,他們隻是把這當成自身特長,也很少以此為職業。此外,黎族人文化水平較低,缺乏盈利觀念和商業頭腦,也是其從事商業活動人數較少的重要原因。

二、黎漢之間的貿易分析

(一)商品種類。漢商在黎區進行貿易的商品以手工製作的小商品為主,而黎人則以本地土特產進行交換。據《黎族三峒調查》記載,漢族交換給黎族的物品主要有:鐵質農具、獵槍、火藥、製作子彈用鉛板、箭頭、錘子、魚鉤、針、彩線、絲線、剪刀、鑿子、小鏟子、火柴、線香、褲子、毛毯、鐵鍋、鹽、糖等等。而黎族交換給漢族的商品有:稻種、薯類、豆、牛、豬、雞、鹿皮、鹿角、鹿鞭、猴、貓頭鷹、甲魚、蜂蜜、木材、草藥等。

(二)交換方式。漢族商人在與黎族進行貿易時,主要采取以物易物和貨幣交易兩種交換方式。一般情況下,多數漢商在與黎族進行貿易時采取以物易物方式進行貿易。不同地區不同貿易有不同的換算方法。以水頭鄉老村一位漢族鐵匠與黎族群眾的貿易標準為例,大致的換算方法為1籮鹽換2籮米,2籮小鹹魚換1籮米,2把小鐮刀換1大碗米,1把鋤頭換1籮穀,1把刀換1鬥穀,1把斧頭換3鬥穀,1個犁頭換1隻狗或1隻20斤重的小豬,5個花碗換8升米換20個無花的碗,1口鍋換1籮穀。黎人使用貨幣進行交換時,一般1塊大洋可以買1口水缸、1個犁頭、3隻雞,1水牛值約20塊大洋等。在交換過程中常有漢商利用黎族人不懂計算的弱點,在貿易過程中克扣、盤剝,或用漢區廉價的針線、農具換取黎人的熊膽、鹿茸等貴重物品,不等價交換情況較多。

(三)漢商的類型。與黎族人進行商業貿易的漢商主要分為兩類:流動漢商和駐村漢商。流動漢商,一般不在黎區常駐,他們挑著商品穿梭於漢區和各個黎峒之間,行蹤不定;而駐村漢商指的是長期駐留在黎族村峒進行貿易的商人。駐村漢商來到黎族村峒,一般事先要取得當地鄉長、保長同意,給鄉長、保長一些好處從而取得鄉長、保長的支持,定居下來。相對而言,駐村漢商的資本更少,一般都居於社會底層,原本身的生活狀態也較為貧困,這使得他們在感情上與黎族更為親近,能夠接受黎族地區清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