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薰衣草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1 / 2)

薰衣草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

學術展台

作者:王靜

摘要:目的:對薰衣草藥理作用和化學成分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方法:對近年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進行歸納和總結。範圍:近年來有關薰衣草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意義:為薰衣草藥理作用和臨床上應用提供理論基礎。結論:熏衣草資源豐富,多種藥理活性,應用價值前景廣闊。

關鍵詞:薰衣草;藥理作用;化學成分

薰衣草是唇形科屬植物,為多年生亞灌木,薰衣草是一種名貴而重要的天然香料植物,20世紀初,我國薰衣草主要栽培地區有新疆、陝西、江蘇等地。薰衣草其性溫,利濕、健胃、清腦、除風寒並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止癢的特性,具有抗氧化、降血壓、治失眠、止痛、殺菌、防感冒、支氣管炎、氣喘,止嘔吐,驅蟲,緩解燒傷燙傷,使細胞再生等功能,還可以作為調料在涼菜拚盤使用,也可製成薰衣草酒,薰衣草糖,薰衣草點心等[1-4]。目前人們對其揮發油成分分析鑒定研究較多[5-8]。目前被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洗滌劑和食品行業[9]。並且對薰衣草的研究較廣泛,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對其進行了許多方麵的研究,研究包括薰衣草的種類特征、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

1.我國薰衣草屬的種類和形態特征

1.1 種類。薰衣草屬全世界約28種,分布於大西洋群島及地中海地區至索馬裏、巴基斯坦及印度,主要有:狹葉薰衣草L .angustifolia,綿毛薰衣草L .lamata,寬葉薰衣草L.latifolia,齒葉薰衣草L.dentata,法國薰衣草L .stoechas。我國早在1952年引入薰衣草,栽培兩種,主要分布新疆、陝西、江蘇等,新疆栽培較多,多為狹葉薰衣草,新疆伊犁地區種植麵積達數萬畝,精油產量占全國總量95%。狹葉薰衣草,其原產地中海地區,為一種觀賞及芳香油植物;寬葉薰衣草,原產歐皺南部及地中海地區,我國曾有栽培,但較少見。

1.2 形態特征[10]。薰衣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長15~40cm,花枝約占全長的1/5~1/3。莖方形,密被白色茸毛,折斷麵淡黃色或灰白色,有時可見中央有小的空腔。葉多脫落,線狀或線狀披針形,灰綠色,邊緣多反卷,長3~4cm,寬3~4mm,輪傘花序生於枝的上部,花萼二唇形,筒狀,長約5 mm,具5齒,其中1齒特肥大;花二唇形,藍色,長6~10 mm。氣芳香,味辛涼。

2.薰衣草的化學成分

2.1Singab AB[11]從埃及產薰衣草中得到兩種新型三萜類葡萄糖苷酯。采用柱色譜對新疆薰衣草花的95 %乙醇提取及各種色譜柱進行分離,得到7個黃酮類化合物。經光譜法分別鑒定為芹菜素、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芹菜素- 7 - O- β – D -(6′-對羥基肉桂酸基)-甘露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等。研究者對薰衣草花進行了係統的研究,已從中分離得到了7個黃酮類化合物,之後又從中分離得到了9個化合物,根據理化性質和波譜數據分別鑒定為:5'-β-D-glucopyranosyloxyjasmonic butyl ester(1),5'-β-D-glucopyranosyloxyjasmonic acid (2),dichotomoside E(3),丁二酸(4),咖啡酸(5),3-甲氧基-4-0-β-D-葡萄糖苷-阿魏酸(6),β-穀甾醇(7),熊果酸(8),胡蘿卜苷(9).其中化合物(1)為新化合物,化合物(2)-(9)均為首次從薰衣草中分離得到。

2.2.國外研究了使用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得到的薰衣草精油的組成以及不同產地的薰衣草的精油的主要成分[12-14],國內報道了用水蒸氣蒸餾的薰衣草精油的組成[15-17],金建忠等開展了薰衣草的SFE-CO2研究工作,對所得精油與傳統的水蒸氣蒸餾所得精油進行GC-MS分析,並進行了對比。

2.2.1薰衣草的超臨界CO2萃取。產物經GC-MS分析共鑒定出34種化學成分,占出峰物質總數的95.51%,其中主組分為芳樟醇(質量分數28.64%)、乙酸芳樟酯(質量分數26.49%)、薰衣草醇(質量分數7.51%)、5-甲基-2-(1-甲基乙烯基)-4-己烯-1-乙酸酯(乙酸薰衣草酯)(質量分數5.03%)、異丁酸葉醇酯(質量分數4.78%)等。

2.2.2薰衣草的水蒸氣蒸餾。產物經GC-MS分析共鑒定出29種化學成分,占出峰物質總數的98.39%,其中主組分為芳樟醇、乙酸芳樟酯、薰衣草醇、5-甲基-2-(1-甲基乙烯基)-4-己烯-1-乙酸酯(乙酸薰衣草酯)、α-鬆油醇等5種物質,其相對質量分數分別為32.00%、15.25%、4.25%、16.19%、6.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