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成就和不足
學術展台
作者:曹霞
摘要:中國擁有著悠久的曆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這其中既有成就又有不足,中國傳統思維方法是根據時間的發展而發展的,因此,分析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成就和不足也要遵照時間的順序,將西方傳統思維方法和中國傳統思維方法進行比較。何謂思維方法?思維方法就是在一定的背景下,通過相關的方法和特定的習慣等等外界因素影響了人們對問題的思考的方法。在看待事物的同時,人們都會不自覺地用一定的思維方法來思考問題。經過上下五千年曆史的考驗,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發展是緊跟時代的,每一個堅定的步伐下都奠定了堅強的科學文化基礎,不過,在明清時候,封建傳統思想禁錮了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發展,略有不足。
關鍵詞:傳統思維方法;成就;不足;中西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充足的保障,越來越多的百姓將目光放到了層次更高的精神文化上麵。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的中國曆史是一座巨大的藏寶庫,人們通過對中華民族瑰寶的不斷研究和探索,視野漸漸得到拓展,這對於哲學反思的深入是非常有利的。不過,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也促進了文化全球化的發展,中西方傳統思維方法的比較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在哲學的角度,物質是相對的,不能站在絕對的角度去優待西方思維方法,從而弱化甚至否定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存在。中西方思維方法的起點並不一樣,西方傳統思維方法是指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以後逐漸產生的思維方法,而中國傳統思維方法則是從漫長的奴隸社會中掙脫出來的,前者和後者的背景是完全不同的社會形態與曆史背景。所以,要想正確地看待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成就和不足,就要立足時間的對等比較基礎。
一、 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成就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成就。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代表人物有孟子、韓非子、孔子和老子等等,而西方代表人物則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等。第一,站在思維熱點的角度上,中國傳統思維方法更傾向於對政治背景和曆史問題的探討。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大多數都是一些內陸地區,多以種植農業為主,因此,中國古代漸漸建立起以農業為中心的生產結構。這種結構完全適應客觀現實的需要。第二,站在主體方向的角度上,中國傳統思維方法則更多的注重人的存在。與現實情況緊密聯合,通過對現實的分析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治理方案,人們思考問題的方法也是合理地借鑒經驗和感受,經過比類的方法從人到物的轉變,逐漸對社會中發生的各種現象進行解釋。[1]
(二)五世紀到十五世紀時期。在這個時期,西方各國逐漸進入了神學的思考方式,宗教神學被推崇為官方的主流,中國則是進入了兩晉南北朝,封建主義製度達到了最鼎盛的時候,人們也不斷創造出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理性思想成為文化的主流,西方思維方法是強調上帝對人腦的控製和指引,而中國則是政大於教,人們可以自由開展言論。自由、實際和實用三種思維傾向使得中國這一時期的傳統思維方法遠遠領先於西方思維方式。所以這時候在天文、地理和人文、繪畫方麵,中國的思維方法得到了繁榮的發展。自由的思考方式更是培養出柳宗元、朱熹和郭象這樣的思想哲學大家。包裹在現實土壤中,滋潤於實踐的泉水,各種實踐經驗不斷澆灌著中國傳統思維方法這株小樹苗的成長,並且漸漸長成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