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探討(1 / 2)

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探討

學術展台

作者:趙懷東 高峰

摘要:當前在我國絕大部分的高校中設置了體育課程,並且高校的體育課程是一項公共課程。可以看出,高校的教學不僅僅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同時對於學生的身體素質的培育也是十分關注的,並且體育教育為大學生在將來的發展中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關鍵詞:高等院校;體育教學;改革路徑

筆者通過近些年來對於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的體能測試結果中發現,當前我國有相當一部分的高校大學生其身體素質狀況不容樂觀,甚至還出現了肥胖症、高血壓等中老年疾病年輕化的趨勢,更多的學生更是處於亞健康的狀態。大學生體能弱已然成為不爭的事實,這對於他們將來人生與事業的發展均會產生不良的影響,為此高校中專門設置了公共體育課程,目的就是改善學生的體能,提升其身體素質。但是,筆者發現部分高校在體育教學工作上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執行效果欠佳,為此專門就高校的體育教學改革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以期為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理論上的借鑒。

一、高校在公共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

(一)就觀念而言,缺乏正確認識

很多人都是這樣看待體育課程的:體育可有可無。這種觀點可以揭示出大部分人對於高校的體育課程存在著偏見,不夠重視,參與的積極性也明顯不強。整個校園中都會彌漫著重文輕體的氛圍,並且對於社會大眾而言,他們對於一所高等院校評判的標準不是學校的綜合辦學水平,而是僅僅局限於學校的知名度,而知名度又直接來源於學校的升學率,學校中是否是985或者211類院校,是否有知名教授任教,學校的科研水平是否高等。這充分顯示出,在大眾看來,高校教學質量的好壞僅僅取決於其智育水平,而將統籌全麵發展的德育、體育等拋之腦後,特別是對於體育的觀念上,除了本專業的學生,其他專業的大學生甚至家長普遍認為,體育課程無非就是占用了學生的寶貴課時,對於個人將來的發展作用不大。正是這種落後觀念導致了我國的學生在步入高校之前一直很難有機會真正接觸體育,一旦進入高校中便是從零開始,加之自身根深蒂固的觀念一時難以轉變也就導致了高校的體育教學效率低下的現狀,這使得整個高校係統中的體育教學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二)就課程設置而言,相對不合理

課程的設置對於課程的安排與執行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高校的體育教學中設置相對科學的課程才能夠充分保證教學效率的提升。但是,筆者發現盡管是步入到了高等教育階段,高校的體育課程在其設置上依舊同中學階段的體育課程設置沒有多大的區別,並沒有將高校體育豐富的內涵以及對於大學生的社會拓展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出來,取而代之的則是相對熟悉又傳統的課程表式的固定課程。並且在高校中往往是針對於一兩種局限性的體育項目進行教學,如籃球、排球等,因此這大大挫傷了學生對於體育課程的參與度與積極性,不利於課程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同時,在教學目標上,僅僅定位於某項課程的傳授,而並非是為了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提升其體質,忽視了對於學生良好體育習慣以及體育觀念的培育如終身體育等。此外,高校的體育課程設置同樣沒有反映出教學內容上的科學性、文化性以及可實踐性等。

(三)就教學投入而言,無法滿足教學需求

由於大部分的高校院校受到傳統重文輕體觀念的影響,加之高校在近些年來的擴招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因此造成了對於體育教學項目上資金投入的緊張。體育課程的教學不同於其他文化性的專業課程,體育教學更加注重實踐性與操作性,因此對於教學場地以及專業教學實施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但是由於高校普遍在體育教學的資金投入上不足,這就導致了學校的體育設施以及必要的教學場地在其質量上就難以保證,教學質量可想而知。

(四)就師資隊伍而言,教學水平有待提升

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師其教學水平相對不足主要是兩方麵原因造成的:一方麵是由於改革開放之後,我國普遍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這就導致了大部分的體育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完全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方式上依舊采用傳統的集中授課的講授式教學模式,片麵注重對於專業理論知識的講授而忽視了體育課程的操作性,從而使得學生對於高校的體育課程難以提起興趣;另一方麵就是由於專業的體育教師相對匱乏,一時難以招聘符合要求的教師,因此部分高校就會采用兼職聘任的方式在中學中聘請部分體育教師進行臨時教學,顯然這就導致了高校的體育教學成為高中體育的延續,教學質量難以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