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中學語文教學低效怪圈
學術展台
作者:郭春燕
摘要:“有效”是教學的本質特征,也是當前課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在新課改如火如荼進行的過程中,語文課堂教學則出現了影響教學效率的新誤區,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五項策略:分清語文知識類型,明確語文課“教什麼”;做好課堂設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優化課堂組織形式,強化學生主體地位;靈活高效處理課堂機智,預設與生成共精彩。
關鍵詞:新課改;語文教學;高效課堂;策略
1978年,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就指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現象,提出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然而新課改下,課堂教學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教師對新的教育理念產生誤解,導致教師和學生費時費力開展活動,結果並不如人意。走出語文低效怪圈,打造高效語文課堂是一項長期探索,不斷反思的過程,需要師生共同努力。
一、 影響語文教學效率的因素
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是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想做到的。要想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首先要了解什麼是“高效”,什麼樣的課才是好課。從教學實踐看,影響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原因是對語文課要“教什麼”和“怎麼教”兩方麵的認識。
從教學內容的角度看,王榮生教授把一堂語文好課分為最低標準、較低標準、較高標準和理想標準。最低標準:教師知道自己在教什麼;較低標準:教學內容正確;較高標準:教學內容現實化。理想標準:語文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因此,一堂好課的標誌就是教學內容正確並使學生有效獲取相應經驗。
從教學過程的角度看,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強調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全麵關注。這就要求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參與教學的“三度”即深度、廣度和自覺度,依據學生認知和情意的發展有節奏地進行教學,做到“目中有人”。[1]當然,在評價學習效能時,需立足於“學生減負”的情形,實現學生的良性發展,做到“低投入、高效益”。
二、 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誤區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堅持《全日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麵出發設計課程目標,提出全麵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的教育理念。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過於側重人文性的教育而忽視基本的語言文字教學,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活動課等,導致語文課堂沒有了語文味,脫離語言文本空喊口號式的人文教育是無效的語文教學。
(二)教學方法喧兵奪主。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新課程開始強調使用創新的教學方式,但一些教師為配合新課程“發展個性”的理念,盲目舍棄了傳統的教學方法,過度運用表演法、合作法、多媒體呈現法等,一味追求課堂氣氛而忽視對文本的學習思考,導致課堂教學沒有一個教學中心,徒有花哨的課堂形式而缺乏應有的語文內涵。語文課堂成了純粹的課件演示課,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三)自主學習流於表象。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自主意識。對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相當多的人(教師、教研部門、專家學者)似乎都將學案教學視為當下教學的法寶,在教學中堂堂設計導學案。然而成效卻不容樂觀,學案是學生圍繞教師預設好的問題進行預習的課業材料,學生按程序學習,思維空間得不到發散和拓展;此外,學生在完成課後作業的同時還要花一定時間研究新內容,增加了學生的負擔,一些學生開始向課本和教輔找答案;學生的課程展示也因此帶有“泡沫”和“虛假”成份。靠約束力獲得的課堂談不上高效。
三、新課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分清語文知識類型,明確語文課“教什麼”。《語文課程標準》不比其他學科有具體的教學內容,其課程內容常與課程目標放在一起來講,提出從三維目標出發設計課程目標即“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並且,語文文本本身並非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對文本進行“二次改造”,提煉出適宜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然而,語文究竟該教什麼呢?是“淡化語文知識,追求語文素養”還是“以語文知識為中心”?解決這個疑問首先要對語文知識概念進行分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