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寧波大旗電動車公司做策劃期間,張鴻雁和老總參加了上海中國電動車博覽會。記者得知著名策劃專家張鴻雁與會,便對鴻雁進行了專訪。張鴻雁對電動車行業如數家珍,侃侃而談。張鴻雁認為,中國電動車行業在經曆了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兩次起落之後,正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1996年前後,張鴻雁在紅豆集團工作,紅豆正在上赤兔馬摩托車,電動自行車也還在悄悄的搞,經過幾年的發展,紅豆的赤兔馬、歐豹品牌電動自行車已馳譽中國,而無錫也形成了強大的電動車及配件生產基地,僅錫山查橋一地就彙集了一大批電動車品牌。
作為自行車史上具有革命性的交通工具,電動自行車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
第一、順應追求綠色環保、低碳生態的時代風尚;
第二、方便、快捷,可以有效解決城市交通擁擠問題;
第三、省時省力,輕捷時尚;
第四、價格適中,符合中國老百姓消費訴求。
電動車的這些優點,隨著城市規模的發展、城市的擴大,上班族、工薪階層已經逐漸將電動車作為首選的代步工具。
從1995年清華大學研製的第一台輕型電動車出世,及南京大陸鴿公司生產的中國第一輛合格的電動自行車誕生開始,中國電動自行車產業從無到有,發展成了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輕型電動車產業。
中國電動自行車行業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電動自行車的初級階段、初現生產規模化階段、超速發展階段。
電動自行車的初級階段也被稱作是電動自行車的早期實驗性生產階段,從時間上講,是1995年到1999年。這個階段主要是對電動自行車的四大件,電機、電池、充電器和控製器的關鍵技術摸索研究。研發生產企業自發的彙集信息、跟蹤技術、組織市場觀察、小批量的市場試用投放,使得電動自行車開始進入了消費者的視野,並被他們逐步的認可、接受。
這個階段,行業的發展非常艱辛,也可以看到這個行業先行者們奮鬥的精神力量。這個行業最初的研發者包括南京的大陸鴿、上海的千鶴和浙江的綠源等等。
第二個階段是初期生產規模化階段,在這個階段的時間點是在2000年到2005年,初級階段裏舉步維艱的電動自行車開始了初期的規模化生產。在這個階段,出現了幾個推進電動自行車行業的機遇,如各個城市的“禁摩令”和2003年度的“非典”,這使得行業一下子進入了春天。同時,隨著關鍵技術的突破和電動自行車的性能不斷提升,電動自行車的快捷、環保、方便和廉價,讓更多的消費者認同,同時也激發了市場對於電動自行車的訴求。在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中,先前研發生產的企業迅速崛起,一些新的企業也開始進入,他們對電動自行車的投入也不斷加大,使得產能迅速擴展。而且,這個時段迅速躥上來的企業都是大手筆運作,以新日、綠源、千鶴、大陸鴿等品牌為代表的上規模企業已經形成,而且按照南北差異,也亦形成了行業內的江蘇無錫、浙江、天津為代表的三大產業集聚地。
第三個個階段則是從2005年至今,這個階段是中國電動自行車的超速發展階段,被行業戲稱為“井噴階段”。2003年,電動自行車的全國銷量尚在450萬輛,到了2005年銷量就上升至1200萬輛。在這個時間段裏,隨著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大大刺激了技術的進步和新技術擴散,全行業的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市場銷量也大幅增長。中國輕型電動車產銷量占到全球的90%以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輕型電動車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
電動自行車行業正是風生水起的時候,投資者的信心越來越強,整個行業內招兵買馬、擴張地盤的“圈地運動”非常強烈。然而,張鴻雁也看到了這個新興行業存在著幾大風險:
(一)政策風險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明確規定:電動自行車可以作為非機動車上路行駛,但各地政府仍有不同看法,如海口、廣州等地“禁電”,還有一些城市也紛紛準備加入這個行列。因此,電動自行車的發展,在各地還麵臨著一定的政策變化風險。
(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目前部分廠家通過犧牲質量來控製成本,生產的電動自行車存在設計和製造缺陷,如刹車係統的製動性能達不到安全標準,電池使用壽命短等,導致電動自行車用戶的投訴量不斷增長。
(三)升級產品的市場需求與政策滯後的矛盾
國家在2004年發布了《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規定電動自行車“最高時速不超過20公裏,整車質量(重量)不大於40公斤,一次充電後的續行裏程不小於25公裏。”但是,生產廠家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紛紛對電動自行車“升級換代”變成了“電動摩托車”,年輕消費者和廣大農村用戶對升級產品表示了極大的熱情。管理部門卻遇到了“政策空缺”,對介於非機動車與機動車之間的產品難以定性,或誰都不管,或一禁了之。
電動自行車產品“升級換代”是必然趨勢,市場的需求沒錯,企業的生產也沒錯,但管理部門的政策落後於市場,就帶來了投資風險。
(四)市場競爭風險
至2006年,中國電動自行車行業有600多個廠家,數百個品牌,上千種型號,造成了電動自行車市場擁擠不堪,良莠不齊的局麵。市場競爭處於無序狀態,這也給電動自行車企業帶來了市場競爭的風險。
(五)行業門檻低,技術含量不高
現在,雖然有一些電動自行車企業有自己的研發部門和核心技術,但大部分企業存在技術含量不高,進入門檻太低的問題。有一些企業就是幾把螺絲刀,幾個臨時工的裝配廠,從電動自行車配件市場買來各種配件,組裝後推向市場,賺一筆錢後就消失的無影無蹤,根本不管技術提升和售後服務。
總之,在電動自行車這個新興行業,機會與風險共存。
三、如何打造電動車強勢品牌
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訪華時,收到了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贈送的電動自行車作為國禮,電動自行車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代表。電動自行車行業的發展,雖然遭遇超標車整治和老國標的製約,但有市場需求和自主技術,產業的前景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