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關村”來了(1 / 1)

“中關村”來了

觀察

作者:黃莎莎

這個夏天,貴州很熱鬧。

繼7月富士康選址貴安新區之後,9月,貴陽市又引來了中關村。

9月8日,貴陽市人民政府和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在貴陽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貴陽建設“中關村貴陽科技園”。同時,雙方成功簽約投資總額達465億元的106個項目,涉及產業類、科技服務類、人才類等諸多領域。

中關村來貴陽了,因何而來?又能為貴陽帶來什麼?

“貴陽與中關村的合作,不是簡單的產業轉移,不是‘鄉下人’攀上城裏的‘富親戚’,而是一場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選擇。”貴陽市委書記陳剛這樣表示。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貴陽在交通區位、產業基礎、生態、政策、人文等方麵的後發優勢不斷顯現。

此外,從2007年到2012年,貴陽市科技進步貢獻率從45.1%提升到54.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30%,具備良好的科技創新基礎。

中關村屬意貴陽,也是自身內生發展動力的需要和戰略抉擇。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並提出到2020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發展目標。聚集了全國最優質的創新資源的中關村,肩負著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任。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白智勇表示,創新需要開放包容,中關村需要參與到全國乃至全球的協同創新中去,廣泛吸收智慧、思想和技術,拓展市場空間,進行產業的科學布局。

可以說,中關村貴陽科技園的落地,是合作雙方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需要。

中關村的到來,為貴陽的發展注入了新的驅動力。陳剛表示,牽手中關村,搭建創新要素集聚平台,是貴陽市實現轉型發展的科學路徑選擇。貴陽要建的不是一個簡單的產業園區,也不是簡單地追求GDP和稅收。“我們將把全市的高新技術產業全部納入中關村科技園這個框架,做好產業規劃和空間布局這篇大文章。”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全麵提升貴陽經濟發展質量,實現貴陽產業轉型升級。

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對此次兩地的合作前景看好,他認為,兩地各自優勢明顯、互補性強,區域強強聯手,必然會產生“1+1>2”的效果。

與此同時,不少專家學者認為,此次與中關村的合作,將為貴陽乃至貴州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創造機會。

據貴州省科技廳廳長陳堅介紹,貴陽市雖然集聚了貴州省70%以上的科技資源,但科技資源調派分科,閑置浪費、重複建設缺乏共享的問題一直存在,科技資源成果轉化的情況並不理想。

而此次中關村與貴陽的“聯姻”,中關村在帶來先進的理念和人才,營造良好的創業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必然會帶來貴陽科技創新能力的改觀。

相比中關村為什麼選擇攜手貴陽,更多的人將眼光放在了雙方未來合作的領域上。在9月8日舉行的中關村企業家貴陽峰會上,柳傳誌、王小蘭、趙國慶等業界知名企業家紛紛現身,為兩個國家級示範創新驅動區域的合作與共贏,建言獻計、出謀劃策。其中,京東集團聯席董事長趙國慶表示,“電子商務是無汙染、增長較快的產業之一,是貴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既要趕超轉型又不破壞環境的絕佳發展途徑。”他為貴陽電子商務發展清晰指明路子——貴陽在電子商務領域可重點發展智能物流、生鮮農產品、電商金融、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等。

據了解,貴陽與中關村將在創業生態係統構建、產業對接、科技金融和現代服務業等方麵開展區域合作。(責任編輯/蔣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