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助力計生家庭率先實現小康(1 / 2)

助力計生家庭率先實現小康

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科學發展 後發趕超 同步小康

作者:田豔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為使銅仁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麵實現小康,銅仁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有力促進經濟社會跨越發展。作為人口計生部門,則需進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帶領和幫助計生家庭率先步入小康社會,為共同實現銅仁的“中國夢”作出積極貢獻。

奮力促使

計生家庭率先小康

計生家庭是隨著計劃生育國策的確立而逐步產生的一個社會群體。截至2012年,銅仁市有計生家庭16.7萬戶、共64.3萬人。其中,獨生子女家庭2.7萬戶8.1萬人,農村計劃生育二女家庭1.3萬戶5.2萬人。這些計生家庭在帶頭響應和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同時,不斷用勤勞和智慧追逐著銅仁的“中國夢”。

1997~2002年,銅仁市開展計生“三結合”共幫扶約95898戶計生家庭,先後投入幫扶資金3615萬元,助31169戶脫貧。

近年來,銅仁市堅持民生優先的發展理念,不斷完善落實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三年共兌現利益導向政策資金2.28億元,惠及計生家庭52萬人,新增計生家庭脫貧戶6300戶。

按照國家新的扶貧標準統計,2012年,銅仁市農村計生困難家庭有10.7萬戶32萬人,占全市整體貧困戶的47.86%。把計生家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積極出台優惠政策,讓計生家庭優先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率先實現小康,是實現銅仁“中國夢”的基礎。

科學理論指導

四大優勢助推

讓計生家庭率先實現小康,是以科學的理論依據為指導,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論斷。當前,銅仁市計生家庭率先實現小康已具備四大優勢:

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人口計生工作曆來是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堅持“一票否決”製。計生家庭率先實現小康是重大民生問題,事關廣大計劃生育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同步小康大局。黨中央、國務院,省、市不斷加強對人口計生工作的領導,將計生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創新完善人口計生利益導向政策體係,使廣大計生家庭更多更好地優先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2011年,銅仁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省委《意見》(黔黨發〔2011〕17號)精神,出台了《關於全麵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確保實現“雙降”目標的實施意見》,在原有利益導向政策的基礎上提標擴麵,形成了對計生家庭的獎勵、保障、救助、優惠“四項製度”,涉及26項內容,各級財政均將計劃生育利益導向“四項製度”資金作為單列預算。

今年2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關於實施計劃生育家庭“率先小康”工程的意見》,對計生家庭率先實現小康作出了全麵安排部署。

成功的實踐經驗。多年來,銅仁市在人口計生工作中,積極探索、勇於先行先試,積累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展計生“三結合“試點時,江口縣太平鄉寨抱村村支兩委,用5000多元扶貧資金把20戶獨生子女戶、二女結紮戶和其他計生貧困戶吸收到林場、養鴨場等村辦企業中進行優先扶持,使他們率先脫貧致富,並以此帶動全鄉經濟的大發展。在村支兩委的幫扶下,當年全村有24戶計生戶的人均錢糧收入超過“雙千”。

2011年以來,銅仁市各區縣結合本地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黔黨發〔2011〕17號和銅黨發〔2011〕21號文件精神,對計生家庭的幫扶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印江自治縣建立和完善了以政府為主、社會補充的獎勵、扶助、幫扶、補助、免費、優惠“六位一體”人口計生利益導向政策體係;沿河自治縣建立了對農村計生“兩戶”和城鎮非從業(夫婦雙方均不屬於國家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及下崗職工)家庭計生獨生子女戶及成員實行即紮即獎、就學扶助、就業優先、生活補助、醫療救助、社保優惠“六大機製”;鬆桃自治縣出台了《關於農村獨生子女戶、二女結紮戶“率先小康”工程實施意見》,緊緊圍繞實現“雙降”目標,構建“獎勵為基礎、減免為先導、優惠為依托、幫扶為主體、救助為重點、社保為保障”的激勵政策體係,使全縣農村獨生子女戶、二女結紮戶“率先致富、子女成才、老有保障”。江口、沿河、鬆桃等縣的實踐和探索,為全市全麵推進計生家庭“率先小康”工程提供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