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波蘭戰役(1)(2 / 3)

在此期間發生了意外:在8月25日夜間,德軍的一支小分隊,在沒有聽到任何有關推遲入侵的命令的情況下攻擊了波蘭的亞布倫科夫市和莫斯蒂火車站。在8月26日上午,這支小分隊被波蘭軍隊擊退。德國方麵將這一切解釋為“由個人瘋狂引起的事件”。

8月26日,希特勒試圖阻止英國和法國幹預自己即將發動的戰爭,甚至承諾說,今後可以把德意誌國防軍提供給英國使用。談判令希特勒堅信西方盟國短時間內不會對德國宣戰,即使他們這麼做,也隻是因為沒有兌現對波蘭的“領土保證”,當他征服波蘭後,他們更願意進行談判並最終對德國妥協。同時,德國的偵察機活動頻繁,駐守德波邊界的軍隊也進入戰備狀態,這些都意味著戰爭迫在眉睫。

8月29日,在英國表示希望與德國做最後一次談判,並表示“白色行動”有可能因此而重新安排。當晚,德國政府作出回應:除了維護在波蘭的日耳曼民族外,其目的不僅為了收回但澤,也包括波蘭走廊(之前希特勒沒有表現出這方麵的願望)。德國表示,他們願意展開談判,但波蘭方麵必須派出一位代表在翌日抵達柏林以簽署一項協議,而在此期間,德國會製定這項協議。英國內閣感到高興的是談判的建議已經被接納,但是,規定波蘭有簽署權力的代表立即抵達,是波蘭方麵完全不可接受的。在8月30日晚,德國外長約阿希姆·馮·裏賓特洛甫向英國駐德大使宣讀了德國的十六點建議。大使要求把建議的複製文本轉交給波蘭政府,裏賓特洛甫拒絕了這個要求,理由是波蘭代表未能在午夜前抵達柏林。當波蘭大使利普斯基在8月31日前去會見裏賓特洛甫時表示,波蘭也願意進行談判,裏賓特洛甫宣布,他沒有充分的權力簽署協議並將他打發走。他在當時的廣播裏說,波蘭否決了德國的提議,並宣布與波蘭的談判終止。希特勒正式發布命令:入侵將在不久後展開。

8月29日,波蘭東南城市塔爾努夫的火車站發生爆炸,21名乘客被炸死,另外有35人受傷,很明顯,這是德國的行為。

8月30日,波蘭海軍派遣驅逐艦分艦隊前往英國,執行“北京行動”。同日,波蘭元帥米格威·雷茲維宣布動員波蘭軍隊。然而,因為法國方麵的壓力,行動最終撤銷,法國顯然仍希望此事通過外交手段和平解決。但法國卻沒有認識到,德軍已經開始調動並集中在德波邊境。8月31日晚上發生了“格萊維茨事件”,此為上西裏西亞地區更大規模的希姆萊行動的一部分,一支德軍小分隊單位冒充波蘭軍隊,拿著波蘭國旗襲擊位於邊境城市格利維采附近的電台。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下令在翌日早上4時45分開始對波蘭的打擊行動。由於事先的種種阻礙,波蘭隻能動員計劃中百分之七十的部隊,許多單位仍然在編組中或正在移動到其指定的前線陣地。

相關鏈接

《反共產國際協定》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反共產國際協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意、日三個法西斯主義國家勾結的協議。1936年,德意秘密簽訂了《德意議定書》,商定加強在對外侵略過程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羅馬軸心”。1936年11月,德日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意大利也加入這一協定,德、意、日三國軸心正式形成。此後加入該協定的還有匈牙利、西班牙、保加利亞、芬蘭、羅馬尼亞、丹麥以及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傀儡政權和中國的偽滿、汪偽政權。

協定包括3條正文、附屬議定書和秘密附件。主要內容有:締約國相約互通關於共產國際活動的情報,並緊密合作,協議和采取必要的防止措施;對“受共產國際威脅的第三國”采取防止措施,或共同邀請其加入本協定;設置常設委員會,協議反共事宜。秘密附件規定:當締約國一方遭到蘇聯進攻或進攻威脅時,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於蘇聯的行動並立即商討“保護共同利益”的措施;未經雙方同意,不得與蘇聯締結違背本協定精神的任何政治條約。該協定的簽訂是德、日、意法西斯為擴大對外侵略相互借重力量的產物,標誌著法西斯侵略集團的初步形成。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又稱蘇德條約、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條約或希特勒—斯大林條約)是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一份秘密協議。蘇方代表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為裏賓特洛甫。該條約劃分了蘇德雙方在東歐地區的勢力範圍。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主要內容有:

1.締約雙方保證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擊行為。

2.締約一方如與第三國交戰,另一締約國不得給予第三國任何支持。

3.締約雙方決不參加任何直接、間接反對另一締約國的任何國家集團。

4.雙方以和平方式解決締約國間的一切爭端。

5.條約有效期為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