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納達戰役
戰役簡述
1983年10月25日淩晨,美國出動“快速部署部隊”,采用突然襲擊手段,對加勒比海島國格林納達發動了一場海空聯合入侵,這是自越南戰爭失敗以來美國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一時間,格林納達這塊過去幾乎無人知曉的彈丸之地成為全世界矚目的中心。
戰前形勢
格林納達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在常規的世界地圖上,它小得甚至不足以標下國名。但在世界政治家、軍事家的眼中,它的份量決不低於馬六甲、直布羅陀、福克蘭等世界戰略要塞,幾百年來,法國人、英國人在來來回回爭奪它,直到1974年2月,才獨立為“英聯邦”成員,由英國女王派去了一位總督——72歲的保羅·戈德溫·斯庫恩。
1980年1月,格林納達和古巴投票反對聯合國關於譴責蘇聯侵略阿富汗的一項決議。
1980年10月27日,格林納達國防部長與蘇聯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簽署了一項主要軍事武器援助協議。後來,格林納達與蘇聯、保加利亞、東德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了貿易協議。美國對格林納達和蘇聯的日益親近深感不安。
在古巴和蘇聯的援助下,格林納達成立了“人民革命軍”,建立了民兵隊伍,並由古巴派工程兵和建築工程人員在主島西南端的薩林斯角修建一座大型現代化國際機場,在美國入侵前,這個機場已大部竣工,機場跑道長達4000米,造成後,可降落大型飛機,一旦改為軍用,蘇聯、古巴各型作戰飛機就可進駐,屆時必將擴大蘇、古在該地區的影響,威脅到美國在加勒比地區海上運輸線的安全。美國向來認為加勒比海是它的“內海”,尤其不能容忍蘇聯插手這一地區,不能容忍眼皮底下的格林納達與自己作對。
當裏根總統聽說格林納達正在修築一條4000米的機場跑道時,著實吃了一驚:“我真不明白,這麼個小島修近4000米的機場幹什麼?”美國密切注視著這個島國上發生的一切,為了穩定它的所謂“後院”,遏製蘇、古的影響,擺脫自己的被動局麵,一直在尋找機會除掉這一“隱患”。
美國總統在一次廣播講話中說:“格林納達已成為蘇、古的殖民地,準備用來作為輸送恐怖和破壞民主的重要軍事堡壘。”並曾多次聲稱,美國準備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動來教訓”格林納達,以表明自己的態度。
在美國的重重壓力下,格林納達不得不開始調整對外政策,在繼續同蘇聯、古巴保持密切關係的同時,努力同歐洲共同體和加拿大等國發展經濟合作關係。1983年初,格林納達領導人莫裏斯·畢曉普親赴華盛頓會見裏根,試圖緩和與改善關係。這對裏根和畢曉普來說,都是一次機會,但它過於短暫。從華盛頓回到聖喬治,畢曉普打算在改善同西方和美國關係方麵來點實質性舉動,並召集幾位親信進行徹夜商談。
政府內的強硬派公開對畢曉普謀求改善同西方和美國關係的政策表示反對,蘇聯和古巴對畢曉普的猜忌日漸加深,他們放出話:如果畢曉普不行,那就換掉他。
1983年10月,格林納達發生了旨在推翻畢曉普的政變。小島之國風雨飄搖,人心惶惶。畢曉普在格林納達麵臨著副總理科爾德的政治挑戰。科爾德屬於激進派領導人,被看作是持強硬路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他試圖削弱畢曉普在中央委員會中的權力,指控畢曉普沒有對國家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沒有鞏固革命,並使用獨裁專製的手段管理國家。
10月12日,中央委員會通過決議軟禁畢曉普。清脆的槍聲打破了加勒比海這個島國的寧靜,以政府軍司令奧斯汀為首的軍官,領導了格林納達的軍事政變,叛軍攻占了總理府。奧斯汀宣布,成立以他為首的革命委員會。叛軍的公告通過電台播出後,全國立即陷入恐慌,局勢動蕩不定。擁護的民眾舉行抗議示威,要求恢複畢曉普的地位,嚴懲政變組織者。在許多格林納達人看來,畢曉普為人親和,上台幾年來確實為民眾辦過不少事情。出於對畢曉普和其政策的同情,他們對畢曉普進行了聲援。
10月19日淩晨,幾千名群眾聚集在聖喬治市,他們闖入政府官邸並救出畢曉普。自由了的畢曉普站到追隨者們的中間,慷慨激昂地發表了演說,然後率領隊伍繼續上街遊行。他相信,他的存在就是一種力量,他的聲音可以喚起整個國家,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擊敗對手,重新奪回政權。
既然畢曉普的存在足以危及到新政權的存亡,那麼解決辦法隻有兩條:或者是叛軍投降,攜手交還政權;或者是清除畢曉普,一勞永逸地鏟掉這個對手。奧斯汀自然選擇了後者。中午過後,3艘受革命政府指揮的BTR—60型戰艦在聖喬治市東部的弗勒德裏克要塞出現。一接近魯帕特要塞,便用重機槍和RPG—7型火箭開火,工會領導人維斯特·洛爾死在要塞前沿。至少有4名士兵在和畢曉普支持者的戰鬥中被打死,一大群人在逃跑中被打死或打傷。
畢曉普大聲叫:“天哪!他們竟然向群眾開槍!”士兵們停止射擊,命令畢曉普和他的追隨者離開要塞。當他們出來時,士兵又強迫一些人返回要塞,其中包括畢曉普。顯然,士兵要在要塞裏用自動武器處決他們。10分鍾後,畢曉普倒在血泊中。與他同時被槍決的,還有幾個最堅定的支持者。
第二天,武裝部隊政治部宣布在平息“反革命分子”、“人民叛徒”、“反對社會主義的機會主義分子”的鬥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事實上,派別鬥爭仍在以各種方式繼續。10月19日晚,奧斯汀發布了24小時戒嚴令,凡是不遵守戒嚴令的人將遭到槍擊。
美國極其密切地注視著格林納事態的發展。事實上,早在畢曉普上台之後,美國情報機構和軍方就高度注視著這個不安分的的鄰居了。國防部長溫伯格是美國有名的鷹派人物,他把格林納達的所作所為看作是對美國利益的極大挑戰。他時常收到有關格林納達局勢的情報摘要,其中包括那個大型機場,溫伯格向裏根總統提供了機場的照片。
1983年3月23日,在一次全國電視講話中,裏根總統向公眾展示了這些照片,並毫不掩飾地談到了格林納達問題。他說:“格林納達這座小島處於加勒比海鏈條的南端。古巴人在蘇聯的財政援助和支持下,在這裏修築了一座跑道有一萬英尺長的飛機場。格林納達連一支空軍部隊都沒有,修這麼大的機場用來做什麼?加勒比海是美國國際貿易和軍事運輸的最重要的通道,美國石油輸入現在有一半以上通過加勒比海。在格林納達這個隻有10萬人口的島國,這種迅速發展的軍事潛力,與它想要抗衡可能受到的威脅這一目的是不相稱的,而且,對周圍其它加勒比地區的國家來說,也是不適當的,因為這些國家大部分沒有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