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海灣戰爭(2)(2 / 2)

1991年3月10日,“告別沙漠行動”開始,美軍從波斯灣撤離54萬軍隊。

據戰後統計,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方麵在參戰的43個師中共有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被俘,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門火炮被擊毀或繳獲,107架飛機被擊落、擊毀或繳獲。多國部隊方麵共有126人陣亡,其中美軍79人,300餘人受傷,12人失蹤。

關於海灣戰爭的傷亡數字有爭議。盟軍死亡人數可能是378人,其中美軍因戰事身亡的有148人,非戰事身亡的145人。英軍死亡47人,阿拉伯軍隊死亡40人,法軍損失2人。盟軍死亡最多的是在1991年2月25日,該日一顆伊拉克飛毛腿導彈擊中一個美國兵營造成28個美軍預備隊員死亡。盟軍受傷人數可能少於1000人。伊拉克傷亡人數的爭議比較大。有些估計說少於1500人死亡,有些說約20萬死亡。大多數學者認為死亡人數在2.5萬到7.5萬之間。受傷人數也不清楚。被美軍俘虜的伊拉克人為7.1萬。估計的伊拉克平民死亡人數從100人到超過20萬人不等。

此外戰後的狀態造成更多伊拉克人死亡。比如在炸彈中含有共300噸貧鈾,鈾是一種可能可以致癌的重金屬(不過這一點也有爭議)。戰後伊拉克兒童的癌症率提高了四倍。戰後對伊拉克的製裁可能也導致了約200萬人死亡,其中半數是兒童。從海灣戰爭結束到美伊戰爭開始美軍和英軍空軍幾乎每個月都對伊拉克境內禁飛地帶及其附近進行攻擊。

戰役影響

海灣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發生的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這場戰爭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它深刻地反映了80年代末期世界的基本矛盾,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必然結果;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征的革命性變化;它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征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範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係統,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鬥方式。

海灣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現代化局部戰爭,80年代末期,隨著東歐和前蘇聯的劇變以及前蘇聯在全球範圍內的戰略收縮,世界形勢開始發生戰後最深刻的變化。東西方兩大陣營長達40年的冷戰局麵被打破,作為戰後世界戰略格局支柱的雅爾塔體係開始瓦解,世界的主要矛盾即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逐漸下降。這種情況,使世界進入了一個新舊格局交替的過渡時期,它一方麵給和平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麵也醞釀和產生著新的矛盾與不穩定因素。海灣戰爭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