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主將
施瓦茨科普夫
諾曼·施瓦茨科普夫(1934年—),施瓦茨科普夫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特倫頓市。父親是陸軍準將,1917年進入西點軍校學習,二戰期間被派往伊朗負責訓練伊朗軍隊。施瓦茨科普夫1946年—1951年隨父至伊朗生活。1951年進入西點軍校學習,1956年畢業。畢業後曾在第101師空降師任少尉排長,後調柏林旅並晉升中尉。1961年被選派到本寧堡步兵學校進行步兵軍官高級課程學習。1964年施瓦茨科普夫獲洛杉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機械工程學碩士學位,之後到西點軍校擔任機械工程係教員。1965年,他以少校身份任南越空降部隊顧問,隨後還擔任過駐越美軍指揮部參謀,第二十三步兵旅1營營長。1970年自越南戰場歸國後進入五角大樓工作。1976年,施瓦茨科普夫出任美軍第9步兵師第1旅旅長,1978年調任美軍太平洋司令部計劃部副部長。此間,他參與了陸海空三軍聯合指揮部的工作。1980年,施瓦茨科普夫晉升為將軍,赴歐洲美軍第8機械步兵師任副師長。1982年任駐佐治亞州第24機械化步兵師師長。1983年,施瓦茨科普夫任美軍入侵格林納達軍事行動聯合特遣部隊副總司令,奇襲格林納達成功後,晉升為陸軍作戰副總參謀長幫辦。1986年,他任駐華盛頓美軍第1軍軍長,並晉升為中將,1987年任美軍陸軍作戰副參謀長。
1988年11月,施瓦茨科普夫晉升為四星上將,任美國中央司令部總司令。這期間他對地區性衝突、中低強度作戰、沙漠作戰和特種部隊作戰進行了研究。施瓦茨科普夫一直關注著海灣局勢,他組織了專門班子,對中東和海灣地區的情況跟蹤研究,並多次組織部隊進行沙漠和海外作戰訓練演習。
1990年8月2日,海灣戰爭爆發,施瓦茨科普夫很快就製定出了遏製伊拉克進入沙特阿拉伯的“90—1002”作戰計劃。
在施瓦茨科普夫的組織指揮下,經過1個多月的戰略轟炸和100個小時的地麵進攻作戰,多國部隊以極小的代價,殲滅伊軍數十個師,將伊軍趕出科威特,使美國獲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的勝利。
海灣戰爭結束後,施瓦茨科普夫被讚揚為民族英雄。同年晚些時候他退出現役,定居於風景秀美的佛羅裏達海濱,與家人一起過著寧靜、和諧的生活。
薩達姆
薩達姆(1979—2003),全名薩達姆·本·侯賽因·本·馬吉德·阿爾·提克裏特,1937年4月28日生於薩拉赫丁提克裏特。1957年加入阿拉伯複興黨。1960年2月入開羅大學學習法律。1963年2月複興黨執政後,回國任複興黨伊拉克地區領導機構成員。同年11月阿裏夫推翻複興黨政權,1964年10月被捕,兩年後越獄。1968年複興黨再次執政後,出任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複興黨伊拉克地區領導機構副總書記。1976年1月晉升為上將。1979年任伊拉克總統(同時行使總理職權)、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武裝部隊總司令、阿拉伯複興黨伊拉克地區領導機構總書記等職。1979年8月被授予參謀元帥軍銜。在他任職期間,1974年爆發政府軍與庫爾德遊擊隊的戰鬥,因庫爾德遊擊隊得到伊朗和美國的支持,伊拉克政府軍在戰場上失利,危及到阿拉伯複興黨政權。1975年3月與伊朗簽訂《阿爾及爾協議》,作出放棄阿拉伯水道的部分傳統領有權和部分領土的讓步。在伊朗撤銷支持後,庫爾德遊擊隊的“叛亂”被鎮壓下去。這一事件種下了兩伊衝突的伊朗禍根。1980年9月,薩達姆趁伊朗政局動蕩,派兵進攻伊朗,並宣布廢除《阿爾及爾協議》,兩伊戰爭爆發。1987年,鑒於伊拉克軍隊在戰場上已占上風,占領了部分伊朗領土,薩達姆宣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關於兩伊立即停火的決議。1990年8月2日,薩達姆以“消滅腐朽的反動的君主專製政權”、“解放科威特人民”為口號,命令10萬伊拉克軍隊越過邊界入侵科威特,數小時後占領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市,海灣戰爭爆發。8月8日,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宣布,科威特與伊拉克合並。8月28日,薩達姆發布命令,宣布科威特為伊拉克的第19省。1991年2月23日,美國、英國、法國、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科威特的軍隊向伊拉克軍隊發動聯合進攻,伊拉克軍隊全線崩潰。2月26日薩達姆命令伊拉克軍隊撤出科威特。27日宣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一切決議。薩達姆發動海灣戰爭,使伊拉克蒙受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海灣戰爭後,薩達姆采取頻繁更換軍隊要員和任用親信的手段維護自己的統治。著有《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特殊道路》(注;薩達姆所說的社會主義不是科學社會主義而是國家社會主義)、《我們為阿拉伯人和人類而戰》、《我們要的是一個獨立、解放和社會主義的伊拉克》、《關於革命、婦女和青年》等。
1960年2月,薩達姆前往埃及,在開羅大學攻讀法律。此後,他在阿拉伯複興社會黨內的職務迅速提升,並長期擔任黨的地區領導機構副總書記職務。1969年11月,他當選為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成為伊拉克名副其實的的第二號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