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阿富汗戰爭(3)(2 / 3)

戰役影響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為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複,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

雙方主將

弗蘭克斯

湯米·弗蘭克斯(1945—),出生於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溫尼伍德,父親是建築工人。

他出生後不久,就隨父母一起遷往得克薩斯州的米德蘭。1964年,弗蘭克斯進入得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學習。越南戰爭爆發時,正在念大學二年級的弗蘭克斯中斷學業,考入位於俄克拉荷馬州西爾堡的軍官學校學習,開始軍旅生涯。他1967年軍校畢業後參加了越南戰爭,當過作戰軍官助理。20世紀70年代,他被調到五角大樓的軍隊總檢查官辦公室工作,專門負責軍隊和國會領袖之間的溝通。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時,弗蘭克斯擔任美軍的作戰師長。海灣戰爭結束後,他任美國駐韓國混合部隊司令官,後升任三星中將並擔任美軍聯合作戰中央司令部陸軍指揮官。2000年6月至2003年6月任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

拉登

本·拉登(1957—2011)生於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一個建築業富商的家庭。他的父親有52個孩子,他排行17。

根據美國情報顯示,本·拉登身高約在6英尺4英寸至6英尺6英寸之間(約193—198厘米高),體重則隻有160磅(約71公斤),高大英挺而清瘦。

1974年,年方十七歲的本拉登在拉塔基亞迎娶了敘利亞人Najwa Ghanem。在阿卜杜拉國王大學進修期間他學習了經濟學和工商管理,也有消息表明他在1979年獲得了土木工程學位,和在1981年拿到了公共行政學位。有資料顯示本·拉登在大學時期非常刻苦,但另有傳言說他在就讀三年之後肄業離校。大學生的他遇上了兩位伊斯蘭學者,並從此執迷於伊斯蘭教中的《古蘭經》教義和聖戰論。父親在早年去世後,繼承家裏的大筆遺產,並擔任家族企業的總工程師。當時估計他的財產達到3億美元,但是現在一般認為隻有2500萬。

本·拉登數學能力頗佳,其友人以計算器測驗之,本·拉登竟然運算得比機器還快。喜歡園藝,家中禁止玩具和現代家電,寧可不吹冷氣,不用冰箱,以炎熱而刻苦的生活自勉。傳言本·拉登是左撇子,事實上本·拉登是右撇子。另外與眾人印象不同的是,他不但能背誦《古蘭經》的許多章節,操一口流利英語的他還學習過英文詩,擅長騎術,對其他的交通工具也有興趣,甚至購買奔馳汽車、跑車與遊艇,飆車取樂。

本·拉登出身財閥,家財萬貫,但多數時間他幾無奢華享受,反而過著教士般刻苦虔誠的生活。基於對伊斯蘭世界兄弟國家的支持信念,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後,腰纏銀錢無數的他,開始接受美軍與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武力訓練,耗盡家資,出錢出力支援阿富汗遊擊隊,抵抗蘇聯侵略。1988年他成立蓋達組織,抵抗蘇聯。直至1989年蘇聯軍隊撤離阿富汗。

1990年海灣戰爭期間,本·拉登非常不滿美軍駐軍於科威特。在本·拉登的看法中,美軍大多為基督徒,並非穆斯林,進入伊斯蘭教的聖地是對伊斯蘭的侮辱。他公開演講,批評本和家族友好的沙王的親美政策,要求所有歐美人士離開他的國境。一般認為這時候是本·拉登開始忌恨美國。由於沙特王室和美國政府互相支持,在他的眼中,王室腐敗愛財,而且失去了對《可蘭經》教義的虔誠信仰宗旨;美國人則是無理的異教徒。到1991年,本·拉登被撤銷沙特阿拉伯公民資格,被迫逃亡到蘇丹重建他的組織。

本·拉登是當代國際恐怖組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很多人都認為他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恐怖分子,他也被稱為恐怖主義的“精神領袖”。沙特阿拉伯的教長曾表示,“屠殺無辜平民,隻是恐怖活動而並非聖戰,亦絕對不是出於阿拉或是穆罕默德的啟示,因為真主與先知是慈愛而無私的。”不過《法新社》評論則指出,“本·拉登顯然獲得了許多阿拉伯人的支持,其蓋達組織也日益擴張,美國必須要檢討其對中東與伊斯蘭的政策,以免此類恐怖主義的產生。”而美國政府的說法是,“針對的是以本·拉登為首的恐怖份子,對伊斯蘭教與其教徒並無敵意,但是反恐行動將是永不休止。”

2011年5月1日,本·拉登在美國軍事行動中,於巴基斯坦的一座豪宅內,被海豹第六分隊擊斃,終年54歲。

戰爭中的故事

作家披露拉登擊斃細節

美國作家查克·法勒即將出版新書,講述美國海軍特種部隊擊斃“基地”組織頭目烏薩馬·本·拉登行動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其中,本·拉登在行動開始90秒後斃命和遭副手艾曼·紮瓦希裏出賣的內容引人注目。

行動90秒擊斃拉登

查克·法勒原名查爾斯·帕特裏克·法勒三世,是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退役指揮官,如今以作家、反恐專家身份活躍在媒體圈。他在《紐約時報》開專欄,作為評論員參加新聞節目,在兩家反恐刊物擔任編輯。

新書《海豹突擊隊目標傑羅尼莫:擊斃烏薩馬·本·拉登行動內幕》本月8日出版。法勒采訪多名參與行動的海豹突擊隊成員,獲得不少一手資料。就本·拉登死亡細節,新書披露內容與美國官方說法有所不同。

按照官方說法,突擊隊員與武裝人員交火大約45分鍾後,本·拉登斃命。法勒寫道,雙方交火4輪,本·拉登在突擊行動開始一分半時遭擊斃。“本·拉登死於突擊開始後90秒,而不是一場延長的交火後。”

另外,本·拉登的妻子阿邁勒·本·拉登在第二輪交火時推搡突擊隊員,小腿中彈。

屋頂索降沒爬樓梯

按照一些白宮官員對行動過程的“還原”,突擊隊員乘兩架“黑鷹”直升機從美軍駐阿富汗巴格拉姆空軍基地起飛,經停賈拉拉巴德,潛入巴基斯坦。

按計劃,一組突擊隊員經繩索降至本·拉登可能藏身的建築屋頂,一組隊員降至院內。一架直升機因為氣溫高、空氣稀薄而無法獲得足夠升力,兩組突擊隊員全部降至院內,爬樓梯上樓。

不過,參與行動的突擊隊員告訴法勒,突擊隊員借助領頭直升機的繩索降至屋頂後進入建築,沒爬樓梯。法勒寫道,如果突擊隊員像官員描述的那樣爬梯上樓,勢必驚動本·拉登,其會有足夠時間拿武器自衛。

本·拉登遭擊斃幾分鍾後,領頭直升機試圖尋找降落地點時出現故障,墜入主建築東側一片有圍牆的場地,尾部先觸地。

副手故意泄露行蹤

法勒認為,紮瓦希裏可能故意泄露本·拉登的行蹤給美國情報人員,以便早日取而代之,成為“基地”頭號人物。

書中寫道,紮瓦希裏經常派一名信使前往本·拉登藏身地點,而這名信使早就在美國中央情報局“視野”中。紮瓦希裏巴不得信使引起美方懷疑、本·拉登早日落網。

以這名信使為線索,美方懷疑本·拉登藏身一棟3層建築。情報人員發現這名信使與一名親戚住一層,因而推測本·拉登和家人住2層和3層。監視人員一次看到一名外貌與本·拉登相似的人出現在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