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主將
弗蘭克斯
湯米·弗蘭克斯(1945—),出生於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溫尼伍德,出生後不久,就隨父母一起遷往得克薩斯州的米德蘭。1964年,弗蘭克斯進入得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學習。越南戰爭爆發時,正在念大學二年級的弗蘭克斯中斷學業,考入位於俄克拉荷馬州西爾堡的軍官學校學習,開始軍旅生涯參加了越南戰爭,在戰場上他3次負傷、多次獲榮譽勳章。之後,在野戰部隊、參謀部門、大學、軍校、海外駐軍、國防部等單位的複雜經曆,為他日後晉升打下了堅實基礎。1991年海灣戰爭中,作為美精銳部隊第1騎兵師副師長,弗蘭克斯首次進入將軍行列,並從此仕途平坦,直到2000年6月被委任為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晉升為四星上將。
薩達姆
見海灣戰爭。
戰爭中的故事
伊拉克戰爭改變他們的人生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許多人的生活軌跡因此改變。他們的故事、他們經曆的悲歡和聚散正是這場戰爭的縮影。
海德爾·哈利勒——巴格達居民
2003年3月20日,當美國人在巴格達投下第一枚炸彈時,我和妻子豪拉剛剛結婚3星期。
戰爭結束了,我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我是巴格達大學數學係的畢業生,滿心以為能找到薪水豐厚的工作,成為一家跨國公司的高級雇員。豪拉更是充滿了夢想,認為經濟製裁會立刻結束,巴格達會成為像迪拜一樣的繁華都市。
最初幾個月裏,我非常努力地工作。當時很多地方都需要重建,我又是搞裝修的,所以賺了些小錢。
但是情況很快就變得越來越糟,到處都是爆炸、綁架、謀殺。從上個月開始,我再也不敢出去工作。因為我是什葉派,而我居住的地方遜尼派占據多數,我隻要外出就隨時有可能挨槍子。
我們現在已經沒有夢想,隻有無休止的擔心和害怕。我們最大的願望是能夠像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人一樣,過上正常的家庭生活。
亞曆克斯·日波夫——美軍士兵
伊拉克戰爭打響後,我隨著部隊前往伊拉克參戰。記得部隊開拔時,一名軍官說,我們去伊拉克並不是尋找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我們去那裏打仗是為了石油。他還對我們說,作為軍人,必須服從命令。
2003年5月,我從伊拉克回國。一年之後,我離開部隊,但是我發現自己患上了因外傷引起的強迫症。現在,我每天晚上都會做噩夢,夢見伊拉克。
我現在和父母住在一起,除了自己的親人已經一無所有。對我來說,生活變得和以前截然不同,我才23歲,但已經幾乎成了一個廢人。
戴安娜·聖托列洛——美國公民
2004年8月13日,我們在美國陸軍第一步兵師服役的兒子尼爾在費盧傑喪生,當時他隻有14歲。
我非常清楚地記得噩耗傳來的那個可怕日子。那天我聽到了門鈴聲,然後就傳來了可怕的聲音,我猛然意識到那是丈夫的尖叫,出事了!
我走下樓梯,看見屋子裏有一名牧師、一名警察和一名士兵。當我看見丈夫泣不成聲的樣子,最初還以為是他的父親過世了,但我隨即知道不是這麼回事,不禁也尖叫痛哭起來,因為我知道親愛的尼爾肯定在伊拉克出事了。如果他僅僅負傷,那麼隻需要打個電話通知我們就可以了。如果士兵陣亡,就會派一名士兵來通知家人,而現在這名士兵就站在我的家裏。
成為一名士兵一直是尼爾的雄心,我們也曾認為參軍是件好事,不僅可以報效國家,還能讓世界變得更加安全。尼爾因為作戰英勇獲得了一枚勳章,我們都為他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