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孫子·九變篇》
《吳子·治兵》“凡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凡是兩軍交鋒的戰場,都是流血亡命的地方。如果抱必死的決心參加戰鬥,還能有生的希望;如貪生怕死,就會必死無疑。用兵打仗尚且如此,企業生產亦然。在一些虧損甚至行將破產的企業,如果能使所有的職工都抱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發揮自身的潛力,團結拚搏,也許還能反敗為勝。
“必死則生”這一謀略,在我國家界似乎仍未被重視,而在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則已屢見不鮮了,他們稱之為“救災式”的管理方法。如20世紀30年代,世界各國經濟都處於不同程度的蕭條和危機當中,日本的日立公司也不例外。為使日立公司走出危境,免遭破產,公司老板即采用了這種方法:他們在危機到來之前,就多次降低工人和職員工資,散布危機已經降臨的消息,故意製造緊張空氣,並號召工人們團結一致,同舟共濟,鼓勵工人獻計獻策、提合理化建議。結果在真正發生危機的那幾年,其他公司都有不同程度的虧損甚至破產,而日立公司不但不虧損,反而有所盈利。
又如,日本清洲城的石牆因台風的襲擊而倒塌。織田信長為此委派工程部的山口九郎助前往修理。山口認為20天內很難完成,就說30天內可以完成。於是織田信長轉而問藤吉郎,“你認為多少時間可以完成?”“5天或6天就可以了。”藤吉郎毫不考慮地就這樣回答。
而山口九郎助是位獨斷的老板,他利用職權壓榨工人,以致工人都不願盡力為他做事。
藤吉郎的做法和山口九郎助並不一樣,藤吉郎先是著手調查,然後訂了一個周詳的計劃。在他得知共有120個地方遭到破壞後,馬上查詢了需要多少工人才能修好1座石牆。結果是:3名工人就可以修好1座石牆。於是藤吉郎盤算:1天30名工人就可以修好10座。1天300名工人的話,就可修完100座。如果要在1天內修好120座,則需要360名熟練工;那麼每天70名熟練工,就可能在5天內完成工程。在計算出來後,藤吉郎馬上召集工匠開會,會上,他說明自己的計劃,並征求大企業的意見。像他這樣平易近人的作風,當然給眾人留下了一個良好的印象。藤吉郎又說:“一天的工資100日元。假設這工程在一天內完成,則支付30天的工資3000日元。”大企業被嚇住了,因為這工作不可能在一天完成。
“不過,如果在6天內完成,則每天支付500日元;5天內完成的話,每天的工資為600日元。也就是說,越早完成,工資越高。各位想一想,怎麼樣?”
吃驚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在這種高酬勞的刺激下,工頭們想也不想就滿口答應。藤吉郎更進一步地采取各種必要措施,使工程進行更為順利。材料由專人保管,當需要時再從保管處領取,簡化了工作手續。由於材料能夠迅速地流通,工程的進展也越來越快。藤吉郎也呆在工地上指揮,以愉快的神情來激勵工人們做事。他以“同心協力、分工合作”為口號,加強工作效能,並實行下情上達的開明政策,聆聽現場的意見。一有了問題,要當機立斷。對到了休息時間仍繼續工作的人,另有津貼補助。最後,工人們終於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工程,藤吉郎做到了“變不可能為可能”。光是喊“加油、加油”是不可能提高效率的。所以要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氣魄,以“必死則生”的態度,就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救災式”管理在一定的時候也能拯救一個企業,激活一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