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因形利導 因商製勝(2 / 3)

“因地製宜”,審時度勢,發揮地理優勢,發掘潛在的市場需求,是需要企業老板花力氣、費腦筋去做的。也隻有這樣做了,才能變不利為有利,變優勢為效益。

後記:智慧的複歸

文化有兩種類型:智慧的文化與知識的文化。前者著眼於文化的功能,後者著眼於文化的要素與結構。

中國的文化是智慧的文化。

西方的文化是知識的文化。

隻有人類文化的發展規律,而沒有獨立的並行不悖的東西方文化發展規律。東西方文化發展規律隻能從屬於人類文化發展規律。在一般、整體規律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特殊、部分規律,受一般、整體規律的製約。

中國和西方的主體意識的時間差別,就是這樣通過空間差別表現出來;中國傳統文化同西方文化的空間差別正體現了兩種文化發展的時間上的不同階段。

必須把時間、空間、層次統一起來,研究哲學發展的一般規律,理清哲學發展的整體脈絡。

靜態的、橫向的比較,必須轉化為動態的、縱向的發展鏈條。無論是“同”還是“異”都必須在此統一鏈條中合理定位。因此,與其說通過橫向比較找出中西文化的同異點,還不如用邏輯的曆史的方法,找出它們之間的前後銜接關係。

我們既不能夜郎自大,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高於一切,可以不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也不能根據西方發達、中國落後的客觀事實,而盲目地一概排斥和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在對二者的揚棄、綜合中實現時間上的超越和層次上的升華。

中西文化在時間上的先後轉化,是通過空間上的相互催化來實現的。在近現代,是通過以西釋中來催化中國文化,使之世界化;在當代,是通過以中化西,來提升西方文化,使之天人合一,思辯性走向實證性,使認知性與操作性得以統一,真理、合理和審美得以統一,從而完成文化發展的大圓圈。

不能僅僅著眼於中國的傳統精神文化,而應著眼於使中國傳統精神文化得以生存、發展,並具有同化力的整個社會有機體或整個廣義的社會文化係統,因為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聯係、互相製約的。

一方麵,我們承認文化的民族性;另一方麵,這文化的民族性、偶然性正是文化的世界性的有機組成部分。必然性通過偶然性展開,偶然性為必然性開辟道路。把二者割裂開來,強調任何一方都是片麵的。隻承認共性,甚而把這共性等同於西方文化,把西方文化看成文化的標準模式,更是錯誤的。

人類曆史上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特殊的語言形式和一般的文化內容的統一。這一般的文化內容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這具體體現在時空的統一上麵。人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空間上的不同排列,恰恰體現了時間發展的不同階段。這不同階段的文化發展,是自然曆史過程。這自然曆史過程,一方麵,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不以不同的語言形式而背離;另一方麵,又是通過人的自覺活動來實現,通過不同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裏有一個特殊和一般、偶然和必然的關係問題。這種人類文化發展內在的、穩定的、深層次的結構,遵循著自身的發展邏輯,並不偏愛某個民族某種語言。

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直接為現代化服務,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同現代化是根本對立的、是現代化的絆腳石,這兩種傾向都是片麵的。空間的綜合體現了時間的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規律。

作為文化的縮影的主體意識和作為主體意識的放大的文化,由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方麵組成。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這兩方麵的原始的、混淆的統一,因而屬於感性的具體,而西方文化則是這兩方麵的抽象的、充分的、片麵的發展。現在是到了把這兩方麵統一起來的時候。

感性的具體有待於上升到理性的抽象,這一點來看,中國文化虛無主義者,有著片麵的真理;理性的抽象有待於上升到理性的具體,“國粹”主義者有著片麵的真理。但二者分別來看整體上都是錯誤的。隻有二者的揚棄和綜合,才是正確的。

傳統文化對現代化是有用的,但在現有的形態上不能用,隻有和西方文化結合才有用。東西方文化比較的目的,就是為綜合和升華鋪路。

根據五度空間方法論,知識經濟是知識與經濟的重新洗牌。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的重新洗牌帶動經濟的重新洗牌,使經濟上落後的國家可以跨階段發展並後來居上。

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造成中國落後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傳統文化不是造成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主體意識的發展不是直線式的,而是螺旋式的。曆史的發展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智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中國傳統文化的複歸是智慧的複歸,智慧的複歸是中國複興的催化劑。

再版後記 智慧的本質特征是對策而不是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