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因形利導 因商製勝(1 / 3)

孫子曰: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虛實篇》

水因地勢的高下而製約其流向,用兵則要依據“敵人”而決定其取勝方針。所以作戰要隨敵情變化而調整戰略,這就叫做用兵如神。

“因敵製勝”的實質就是要根據外部客觀環境的不同特征,根據其競爭對手相對優勢和劣勢的消長“因地製宜”、“因利製權”,采用有針對性的策略。

當今的市場變化多端,經濟競爭日益激烈,企業能否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市場和競爭對手的變化製定經營計劃,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利用各部的各種資源。這是“因敵製勝”的基礎。盡管在特定的時空中人們能夠調集征用的資源是有限的,但各種有限資源在組織內部的組合卻是無限多樣化的。隻有根據外部客觀環境的變化以及敵我雙方力量的消長,及時調整資源的有效分配和組合,才能最充分地發揮效用。

以前浙江生產一種煙灰缸,質優價廉,造型美觀,暢銷國外。但好景不長,銷勢漸頹。經調查發現,由於當時國外住所中普遍使用壁掛電扇,而這種煙灰缸雖清洗方便,但缸體過於坦淺,電扇一開,煙灰便隨風起舞,企業主婦們怨聲不斷。生產單位得知此種情況,馬上試製成一種口小、肚大、底深的煙灰缸,於是客商恢複了訂貨。奇怪的是,沒過幾年,這種產品銷量再次銳減。原來這時國外許多企業的壁掛電扇已換成空調設備,企業主婦們又嫌這種口小、底深的煙灰缸清洗不方便,也不如原來的式樣好看。於是,生產企業又對這種產品作了改進,重新占領了市場。浙江煙灰缸幾起幾落的事例說明,企業生產什麼、產品的銷量如何,均取決於市場需求的變化。企業隻有因“敵”而變,才能穩操勝券,使自己的產品盛銷不衰。

例如,原承德市紅旗化肥廠是個虧損單位,老板老板機關看準了承德市旅遊業發展的優勢,當機立斷,將其改造為啤酒廠,果然經濟效益很好。啤酒廠還根據顧客的不同消費層次,不僅生產普通啤酒,還生產特製優質啤酒,又試製了別具特色的“普樂”牌黑啤酒,逐步拉開產品檔次,因此,去承德旅遊者都不忘品嚐一下。

日本三大電器公司之一的日立公司有一句名言:

“不能自己隨便決定生產什麼賣什麼。生產者決定生產什麼賣什麼是不會賺錢的。”

日立公司第一任總經理小平浪平對企業生產的指導原則是:

“廠方要站在顧客的立場生產產品,營業單位要站在廠方的立場推銷產品”。

在日立公司,“即使那些不為工廠感興趣的產品,隻要社會需要,就要繼續督促生產”。

與其坐守待敵,不如主動出擊,掌握先機,先下手為強的戰略在企業經營活動中廣泛運用。先攻下市場,再狙擊敵人攻勢,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但若步人後塵而想辟一片天空,則難免苦戰。

《孫子·地形篇》:

地形者,兵之助也。

地形是用兵作戰的重要輔助條件。孫子講的“知天知地,勝乃不窮”,在論述“五事”、“七計”時講的“道、天、地、將、法”、“天地孰得”的“地”,都是從戰略高度強調地形對克敵製勝的重要作用。地形的遠近、險隘與平坦、戰場的廣狹,都會關係到作戰的成敗。

對企業老板來說,“地形”就是市場。地形複雜多變,市場也同樣複雜多變,或者適合開創局麵,或者適合防守經營,或者適合兼並擴張,情況會千差萬別,而且處於時時變化之中。古人說的“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庫不盈”,就是講自然條件對經營的影響。自然條件、地理條件及各種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等因素,對於經營的成敗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老板必須根據不同的市場條件,采取相應的對策,合理地利用時機,才能使企業得到發展。

“地形者,兵之助也”。廣東、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上與香港等地臨近,而且雙邊的不少人相互間有親屬關係的優勢,在這裏大力發展外貿經濟,既可帶動內地的經濟技術的發展,又能成為中國產品衝進世界性市場的“橋頭堡”。世界經濟朝資本、資源、勞動力和技術等方麵具有互補性的區域化聯合體方向發展,這已是大勢所趨。歐洲統一市場、北美(美國、加拿大、墨西哥)自由貿易區以及亞洲出現的多中心經濟結構,都是因為相應經濟互補、地利之便而促成的。

不管是建設工廠還是開設商店,首先就是選擇理想的場地。對於選購房地產的人來說,他們通常考慮的也還是“地形”。比如:房地產是否有升值的潛力,交通是否便利,房屋是否堅固耐用,公共設施是否完備,價錢是否合理,產權是否清楚,是否會造成汙染等。

韓國經濟能在不長時間內迅速崛起,與它從日本獲得的經濟和技術援助是分不開的。在這方麵,韓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基本采用的是日本的發展模式,韓國眾多的官員都能講流利的日語,熟悉日本的工貿體係和運作方式。而且兩國相距很近,一海相隔,從東京到漢城,坐飛機不到兩小時即可達到。正是這些“天時、地利、人和”諸方麵的因素,極大地推動了韓國與日本在雙方貿易和技術合作上的聯係和發展。

地理條件不是絕對的,往往利中有弊,弊中有利,關鍵在於老板的正確認識和科學利用。新加坡的高速發展就是很好的例子,新加坡是東南亞最小的島國,國土麵積僅有616平方公裏(相當於我國的一個縣的麵積),基本上沒有什麼自然資源,連淡水都要靠鄰國馬來西亞提供。1959年成立自治邦,開始推行工業化政策,其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均收入在亞洲僅次於日本。該國經濟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充分發揮它的地理優勢。它居於東南亞地區的中心,扼守太平洋與印度洋航行的要道——馬六甲海峽,是亞、大洋、歐、非四大洲的空中、海上交通樞紐。於是新加坡大力發展轉口貿易,建立高效能的國際運輸設施和自由貿易港。20世紀60年代以後,新加坡著力於開拓本國工業特別是煉油業及海洋勘探服務業。20世紀七八十年代,新加坡又不失時機地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地球物理電腦中心站,開辦了200多企業與勘探和采油有關的公司。新加坡沒有名山大川、名勝古跡,新加坡就整修廟宇,增辟公園、風景區,建設休假勝地以及國際會議設施,使抵達遊客逐年增多,現在每年旅遊者居然多達400多萬人,旅遊業居然還成了新加坡獲取外彙的一個重要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