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夠了!創意(3)(2 / 2)

這是一個影像泛濫成災的時代。要了解這樣一個時代,首先必須了解,到底什麼是攝影?這個問題很多西方美學家都研究過,台灣年輕學者李昱宏在《冷靜的暗房》中提出了獨到的見解。這本書試圖從舊有秩序中發現新的攝影元素,並結合亞洲尤其是中國的獨特環境,融入美學與哲學的論證,厘清了許多關於攝影的重要命題。比如書名《冷靜的暗房》,就意味著舊有的攝影時代的消逝,暗房日趨沉靜,其中的藥水與放大機已漸漸不再使用了,幾乎所有的攝影者都迎向現代之光,而那道現代之光是由數碼構成的。

科技進步使得數碼攝影成為極其普遍的記錄方式,但在作者看來,攝影數碼化使得人們舍本逐末,往往忘卻了攝影的目的,而陷入一種僵化的思考邏輯,將傳統攝影拱手讓於數碼世界。網絡傳播也取代了舊有的溝通模式,攝影的未來將如何發展?已成為一個非常有趣的議題。

作者本身也是位攝影家,書的關注點既有類似田野考察的課題,也關注當下流行的攝影形式,如婚紗攝影。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過,現在大陸越來越多的婚紗攝影公司都標榜他們的攝影師是台灣人,或聲稱是台資,而這個潮流其實早幾年就在香港出現了,很多香港新人結婚會特地跑到台灣去拍婚紗照。台灣的婚紗攝影公司確實非常特別,經營方式是全世界沒有過的。它聲稱“全包”,比如新郎、新娘穿什麼衣服,住什麼酒店,在哪裏拍照,整個旅程從吃穿到選景全部包下來。這個模式最後在整個華人圈子裏大行其道。

由婚紗攝影公司,作者居然想到了美國的紀實攝影先驅保羅·史川德(paulstrand),這是一個很有人文色彩的左翼攝影師[14],他的方法與法國的布列鬆[15]不同。布列鬆講究“決定性瞬間”,為了這個瞬間他可以等待,也許幾個小時才拍一張照片。史川德不一樣,他會像個記者一樣去訪問被攝者,跟他們聊天,最後引導對方走向他早就等待的那一刻,等待著被攝者說出某一段話,捕捉到自己想要的種種表情和神態動作。

台灣的婚紗攝影也是如此,他們設計整個環境,而這個環境是人工營造出來的。比如弄一個歐洲古堡一樣的建築,好像照片真的是在歐洲拍攝的一樣。或者找到一些很美的地方,像一大片薰衣草田。同時在技巧上他們也會大量使用濾鏡營造氣氛。

這種經驗累積便形成了台灣婚紗攝影的特征,但這種婚紗攝影與史川德的最大區別在於,史川德與被攝者的關係可能更深入,他會先跟他們聊很長時間,耐心溝通;而一個婚紗攝影師可能連新人的名字都不知道。因為那對他來說並不重要,他不需要認識你,他隻要把你帶進早就設計好的環境裏,拍出特殊效果的照片就行了。

“經過化妝的新人們笑得很開懷,或者依照攝影師的指示,表現得若有所思。他們穿著這輩子可能隻會穿一次的歐式禮服在夕陽下看海,但我們卻無法從這樣的照片裏看到這些人的真實故事。對於照片中的人而言,這或許也是最詭異的地方,照片中的那個人真的是我嗎?站在我旁邊的那個人真的是即將與我結婚的人嗎?二十年後,也許他們自己都無法相信他們就是原來那些照片中的主角。”

婚紗攝影是一種特別的攝影形式。相比之下,日常生活中那種隨時隨地的snapshots(快拍)又是什麼呢?作者提醒我們,攝影其實是一種與死亡有關的東西,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段一段過去的,且永不回頭。攝影就捕捉了那即將永遠消失的一刻,留住了它,而這一刹那對我們而言是很殘酷的。如果老去之後再看到那一刻那個年輕的死掉的我,該如何欷歔不已呢?這種死亡在那一瞬間被捕捉下來,就好像預知了這個被拍的人終有一天會真的死去。

我們天天拍這些snapshots,就是天天記錄各種各樣的死亡時刻。每一張照片都是一種悼念。

(主講梁文道)

賈想

賈樟柯的平民意識

賈樟柯(1970-),電影導演,山西汾陽人,北京電影學院文學係畢業。主要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遙》《三峽好人》《二十四城記》《海上傳奇》等。2004年獲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2008年獲法國杜維爾電影節傑出藝術成就獎。

賈樟柯現在紅得一塌糊塗,各大城市的書報攤上,幾乎都能看到他當封麵的雜誌。這難免讓人想起當年他剛拍電影時,要找一部他的作品來看都是很困難的。他最早的電影甚至沒錢做字幕,放映的時候自己蹲在旁邊配音,因為片子裏全是山西方言,大家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