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特別提到,有一位觀眾在鳳凰衛視看到他與長樂先生的對話後寫了封信給他,說《包容的智慧》好像並沒有深入觸及“智慧”的真諦,但他深入思考之後,突然明白了,原來包容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包容。
(主講曹景行)
[1]“菩提薩埵(duǒ)”是巴利文bodhisatto的音譯,梵文中則是bodhisattva。
[2]“回向”是佛教修學過程當中一種重要的修行功夫。即自己所修的功德並不獨享,而將之“回”轉歸“向”與法界眾生共享,以開拓自己的心胸,並且使功德有明確的歸宿而不致散失。
[3]小乘佛教認為“我執”是痛苦的根源,又名“我見”。佛教中指對一切有形和無形事物的執著,指人類執著於自我的缺點,包括自大、自滿、自卑、貪婪……或者自我意識太強而缺乏集體意識和奉獻精神,或者太關注自己而忽略別人,等等。一般以內容分類,有“人我執”、“法我執”;以緣起分類,有“分別我執”、“俱生我執”。消除我執是一個佛教徒的修煉目標,認為沒有我執就可以將潛在的智慧顯現出來,成為有大智慧的人,即成為覺者。
[4]佛教淨土宗信徒經常持誦的一種經咒,亦用於超度亡人。
[5]燈錄是介於僧傳與語錄之間的一種文體,為禪宗首創。與僧傳相比,它略於記行,詳於記言;與語錄相比,它擷取語錄之精要,又按照授受傳承的世係編列,相當於史籍中的譜錄。燈能照暗,禪宗祖祖相授,以法傳人,猶如傳燈,故名。它實際上是禪宗思想史,如《景德傳燈錄》所記禪宗世係源流五十二世,1701人。此外較著名的還有《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嘉泰普燈錄》《續傳燈錄》等,為禪宗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鑒的樣式。
[6]竺道生(355-434),本姓魏,巨鹿(今河北平鄉)人,出身官宦世家,八歲從竺法汰出家,改姓竺。後追隨鳩摩羅什授業,為羅什門下“四聖十哲”之一。其“善不受報”、“頓悟成佛”的理論,在南北朝初期風行一時。撰有《二諦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等。
[7]閻羅王,梵語yama-raja,譯成閻羅王、閻王魔等。閻王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傳說他是陰間的王,人死後都要到陰間去報道,接受閻王的審判。《二十四史》中記載隋初大將韓擒虎在滅陳後,五道將軍持天符請他出任陰司之主,韓應允之後便辭別朝廷君臣和家小,赴陰間當閻羅王去了。
[8]大夏,西域古國名,又譯作“吐火羅”﹑“吐火羅斯坦”,公元前174年即有記載。大夏人生活中心大致在今新疆和田一帶。屬東伊朗人種。大夏語屬於印歐語係的伊朗語族,又稱吐火羅語。
[9]摩尼教(manichaeism,漢語意譯為明教),公元三世紀中期由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後分別向東西兩個方向傳播,盛極一時,影響久遠。安息人是塞種人的一個支族,與波斯人族源相近,是典型的遊牧民族,使用古伊朗語。
[10]這個故事見於許多佛經,如《普曜經》卷七《商人奉妙品》,《方廣大莊嚴經》卷十《商人蒙記品》等。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四十九天而成道。覺悟後,剛好有兩位商人經過,看到佛陀的威儀莊嚴,便以米糕和蜂蜜供養。為了回報他們,佛陀初次宣說了五戒十善法。其後,在佛教的傳播過程中,商人(長者、居士)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僧眾的衣食多由他們供養,而且辦道場修行的場所也由商人提供,如著名的孤獨園、竹林精舍等,就是當時擁有巨大財富的給孤獨長者、迦蘭陀長者購置營建的。
[11]metrak很可能是梵文的maitrī(慈愛)加上吐火羅詞尾-ik(者)所形成的新詞,意為慈愛者。
[12]阿難,梵語ananda,意為“歡喜”、“喜慶”。原為釋迦牟尼佛堂弟,後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阿難為常隨侍者,侍佛左右二十多年。記憶力超群,對佛的一言一語謹記無誤,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佛滅後第一次結集的經藏都由阿難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