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拈花說(3)(1 / 2)

伐劄梅諦尊者說,毀謗、訓誡、指責、批評或謠言都是很普遍的現象,世間無人能夠幸免。如果能在批評和指責麵前保持理性,或許會從這些逆耳言詞中發現寶藏。就算分析之後,仍覺得這些話沒什麼道理,也仍然可以懷著感恩的心來看待,因為對方竟然在你身上花這麼多時間,成了你全方位的照妖鏡,試圖從各種角度照出你的瑕疵,迫使你能夠從他們眼中看到自己的錯誤。所以你應該利用這些攻擊去增進自己的修為,甚至那些惡意冒犯你的人都應該成為你慈愛對待的對象,你應努力引領他們脫離自己的貪、嗔、癡。

這麼做好像很困難,對不對?作者說,讓我們想想大地吧,多少年來人們總是踐踏著大地,隨地丟棄垃圾,傾瀉穢物糞便,或者在上麵挖洞,但不管人們怎麼汙損和滋養它,大地總是如如不動,既不曾抗議要求公道,也不會因被珍愛而歡喜。像大地一樣穩固堅強不為外界衝擊所影響吧,當你被激怒的時候,請想象你的心就是大地。

(主講梁文道)

包容的智慧

大和尚遇見真君子

釋星雲(1927-),江蘇江都人,十二歲於南京出家,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1949年春組織僧侶救護隊赴台,1967年在高雄創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在世界各地創建二百餘所道場,開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中華學校、佛教叢林學院及大、中、小學等。2010年獲“中華文化人物”終身榮譽獎。

劉長樂(1951-),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香港太平紳士。1980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1996年在香港與新聞集團合作創辦鳳凰衛視。現任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客座教授,美國國家電視藝術科學院國際董事會理事等。

《包容的智慧》這本書是星雲大師與劉長樂先生的對話錄。

他們一個是台灣佛教界領袖,一個是香港鳳凰衛視行政總裁,年齡相差了整整一代,卻在對話中找到了很多共同語言。

星雲大師盡管是佛教宗師,自己也經營媒體,而且非常懂得如何運用媒體傳播佛法;而劉長樂先生身為媒體大亨,卻一心向佛,為推廣佛教事業付出了很多努力,這些都成為他們對話的基礎。

兩人的這種因緣際會也是兩岸三地乃至世界佛教界一件大事所促成的,那就是2002年陝西法門寺佛指舍利被迎奉到台灣,當時鳳凰衛視實況轉播了全過程。星雲大師為此特別感謝了劉長樂先生,我想這是兩人合作的起點。後來他們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共同致力於推動兩岸佛教文化的傳播。2007年劉長樂先生專程前往台灣佛光山,在與星雲大師的多次對談之後產生了這樣一本書。

時任中國國家宗教局局長的葉小文先生在序言裏說:“本書的兩位作者--台灣佛光山的星雲大師和鳳凰衛視的劉長樂先生都是我的摯友,近年因熱心張羅籌辦‘世界佛教論壇’,便不時有緣一見。每每看見長樂先生,我會想起‘大和尚’;看見星雲大師,我又看到‘真君子’。打開書卷,兩位高僧、名士、大師、大家在那裏娓娓而談,倍感親切,猶如溫暖的春風習習撲麵,智慧的清泉款款入心,聽著、悟著,你會恍然大悟,原來是‘人間佛教,大家包容’。”

“包容”二字帶出了這本書的題目《包容的智慧》。到底“包容”的真意是什麼?為什麼人類需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才能生存?如果說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不怕困難不怕危險,就怕沒有偉大的精神,那這種“偉大的精神”又與包容有什麼關係呢?一個人的善心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嗎?劉長樂先生請大師在這本書裏進行了開示。最後劉長樂先生還特別關注大眾傳媒對兩岸的交流應該發揮什麼作用,由此從佛教的傳播轉入了入世的當下。

《包容的智慧》試圖麵對的正是當前世界的諸多實際問題。對話一開始,劉長樂就提出,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和2001年“9·11事件”都讓我們看到了世界巨變的契機,西方國家通常用“文明的衝突”來解釋此類事件,但東方智慧卻更提倡文明之間的相互融合。自以為聰明的人類雖然能夠對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質世界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卻因為缺乏“包容”的精神,無法處理好自己的生活。能否“包容”往往決定著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